[发明专利]一种深基坑的自动监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41637.0 | 申请日: | 2018-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3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孙雪伟;杨响;张万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路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17/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王倩 |
地址: | 2118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测单元 拉力传感器 弹性连接件 微处理器单元 自动监测系统 基坑 警示单元 固定桩 深基坑 对比结果 实时监测 防护桩 输出端 支撑桩 预警 监测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基坑的自动监测系统,包括第一监测单元、第二监测单元、微处理器单元和警示单元;第一监测单元包括拉力传感器和弹性连接件;拉力传感器用于设置在固定桩上;弹性连接件的一端与拉力传感器相连,另一端用于与支撑桩相连;第二监测单元与第一监测单元的结构相同,第二监测单元中的弹性连接件的其中一端用于与固定桩相连;微处理器单元分别与第一监测单元和第二监测单元中的拉力传感器相连,其输出端与警示单元相连,将监测到第一监测单元或者第二监测单元中的拉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拉力值与设定阈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做预警动作。本发明可以实时监测基坑四周的防护桩是否出现位移,从而有效防止由于基坑位移而引发的事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坑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基坑的自动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基坑的深度也越来越深,随之而来的基坑施工事故也时有发生,这对的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快速高效的基坑变形监测对建筑工程基坑的施工极为重要。
现有的基坑监测大多采用的是人工定时监测,当发现基坑支护结构位移超过设定阈值时,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进行防范,但是这种方式由于时间上的不连续性,还是可能出现漏测,从而导致事故发生,因此,必须提供一种实时的基坑变形监测系统,为基坑的安全施工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深基坑的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基坑四周的防护结构是否出现位移,第一时间发现险情,从而有效防止由于基坑位移而引发的事故。
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深基坑的自动监测系统,包括第一监测单元、第二监测单元、微处理器单元和警示单元;
所述第一监测单元包括拉力传感器和弹性连接件;所述拉力传感器用于设置在位于基坑外部的固定桩上;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一端与拉力传感器相连,另一端用于与位于基坑上的支撑桩的上部相连;
所述第二监测单元与第一监测单元的结构相同,且与第一监测单元上下平行设置,第二监测单元中的弹性连接件的其中一端用于与位于基坑外部的固定桩的下部相连;
所述微处理器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监测单元和第二监测单元中的拉力传感器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端与所述警示单元相连,将监测到第一监测单元或者第二监测单元中的拉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拉力值与设定阈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控制警示单元发出或者不发出报警信号。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监测单元中的弹性连接件的其中一端用于与位于基坑上的支撑桩的顶部相连;所述第二监测单元中的弹性连接件的其中一端用于与位于基坑上的支撑桩的底部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设定初始状态下的拉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初始拉力值为F,所述的设定阈值包括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和第三阈值,所述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和第三阈值的顺次变大,且均大于初始拉力值F。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警示单元包括第一指示灯、第二指示灯、第三指示灯和扬声器;当监测到第一监测单元或者第二监测单元中的拉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拉力值超过第一阈值时,启动警示单元中的第一指示灯发出报警信号;当监测到第一监测单元或者第二监测单元中的拉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拉力值超过第二阈值时,启动警示单元中的第二指示灯发出报警信号;当监测到第一监测单元或者第二监测单元中的拉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拉力值超过第三阈值时,启动警示单元中的第三指示灯和扬声器发出报警信号。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设定初始状态下的拉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初始拉力值为F,所述的设定阈值包括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所述第一阈值为初始拉力值F的1.1-1.15倍;所述第二阈值为初始拉力值F的0.9-0.9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路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路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16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