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地震属性保真度的解耦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41054.8 | 申请日: | 2018-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79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振;韩宏伟;江洁;张猛;陈先红;揭景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地震 属性 保真度 耦合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地震属性保真度的解耦合方法,该提高地震属性保真度的解耦合方法包括:步骤1,将近偏移距数据进行叠加以消除地震属性与偏移距耦合;步骤2,将近偏移距叠加数据进行分频处理以消除地震属性与频率耦合;步骤3,兼顾目的层特征和信噪比,选取最优频率数据。该提高地震属性保真度的解耦合方法消除了偏移距、频率对相位、振幅的影响,提高了地震属性的保真度,奠定了储层和构造精细描述的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地震资料解释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提高地震属性保真度的解耦合方法。
背景技术
构造和储层的精细地震描述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保障。地震的属性特征对应着储层的几何特征和物性特征,属性越单一,对储层特征反映的保真度越高,对于储层的特征描述越精细。目前的地震资料具有很强的带限性,偏移距变化会引起的频率、相位、振幅变化,频率变化会引起的相位、振幅变化,这些地震属性(相位、振幅、频率)信息叠加,使得不同频率和偏移距的地震属性耦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相位、振幅和频率特征。如果分离不同频率和偏移距的地震属性信息,将消除相位、振幅和频率间的耦合关系,提高地震属性保真度,从而提高构造和储层的描述精度。
叠前共成像道集不同偏移距的反射信息具有差异性,对于地质体的反映也不相同。AVO分析研究了叠前共成像道集的振幅差异性,另外,对于分辨率和主频随传播距离的变化也有相应研究。
在均匀介质、单一界面条件下,Muskat、Meres(1940)推导了平面波反射和透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函数,成为AVO(振幅随偏移距变化)技术应用的基础。Koefoed(1961)研究得到求解泊松比和反射系数的Zoeppritz近似方程,是叠前属性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Ostrander(1984)研究将偏移距和反射层埋深相结合,得到了振幅随入射角变化的AVA特征。Mazzotti A(1991)研究得到了振幅、主频率、相位随入射角的变化特征。
乔文孝(1998)在较窄的频率范围内,声波在多孔介质中传播的声速变化小,主频随传播距离增大而近似线性降低,幅度谱形状基本一致。QuanYL等(1997)推导了地震反射子波与震源子波的关系,明确了接收点的质心频率与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得的关系。何红兵等(2013)进一步推导了接收点的质心频率与偏移距和埋深的关系,得到随偏移距和深度增大中心频率降低的认识。
Ricker(1953)研究了地震垂向分辨率,1/4波长是波形极限分辨率。Beylcin(1985)等定性研究了地震偏移成像空间分辨率,马在田(2002)提出了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定量公式,分辨率与埋深、炮间距及像点投影水平距离呈负相关的关系。
这些研究都说明叠前共成像点道集在振幅、频率、分辨率方面具有差异性,而实际资料更为复杂,在相位和信噪比方面也有差异性,所以现有的成像方法依据均匀介质同相等效叠加,受这一叠加理论的局限性影响,必然会产生地震属性的耦合,模糊地震属性与所描述地质目标的对应关系,降低描述结果的精度。如果将不同偏移距、频率的信息分离,就能有效减小地震属性的耦合,提高地震属性的保真度,从而提高对地质体的描述精度。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提高地震属性保真度的解耦合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除地震属性与偏移距耦合的近偏移距数据叠加;消除地震属性与频率耦合的近偏移距叠加数据分频处理;兼顾目的层特征和信噪比的最优频率数据选取的提高地震属性保真度的解耦合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提高地震属性保真度的解耦合方法,该提高地震属性保真度的解耦合方法包括:步骤1,将近偏移距数据进行叠加以消除地震属性与偏移距耦合;步骤2,将近偏移距叠加数据进行分频处理以消除地震属性与频率耦合;步骤3,兼顾目的层特征和信噪比,选取最优频率数据。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10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