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束的杨氏模量自动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35827.1 | 申请日: | 2018-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33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泉;周远畅;王侨;黄红艳;张明;尚玉玲;黄健;柳皓凯;郝子宁;邵永安;胡宇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杨雪梅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杨氏模量 自动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线束的杨氏模量自动测试装置,包括轴向拉力机构和线束夹持机构,所述轴向拉力机构包括机架和第一丝杠,机架包括上盖板,上盖板底面设有第一轴承支架和第二轴承支架,第一丝杠一端穿过第一轴承支架,另一端与第二轴承支架固接,所述线束夹持机构的第一线束夹持单元的上横梁和第二线束夹持单元的上横梁与第一丝杠滑动连接,第二线束夹持单元的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之间设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固接拉力传感器。这种装置能自动完成线束拉伸长度的测量,提供与设定值一致的恒定拉力,且能自动夹持线束并使夹持线束的夹持力与设定值一致,还能提高线束的杨氏模量参数测量的准确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性能测试领域,尤其是线束的杨氏模量自动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装置和零部件需要得到控制,这些装置和零部件需要复杂的线束网络进行连接,设备中的线束越来越密集,对线束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线束行业不断发展,在线束的可靠性中对线束的各项性能测试尤其是线束的弹性模量参数的测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是在现有的线束弹性模量参数测试设备中,主要通过砝码对待测线束进行拉伸,每加一次砝码后待测线束的下端会产生晃动,造成系统因为受力变化导致观测数据发生长时间微小变化进而影响读数精确度,因为砝码质量固定,在测量过程中待测线束受力是间断的,导致数据不能连续测量,不利于准确测量出待测线束的杨氏模量。除此之外,线束的夹持装置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夹持线束,同一型号线束没有统一量化的夹持力,可能出现夹持力过大过小的情况,夹持力过大可能会对线束造成损坏导致测量数据不够准确,夹持力过小测试过程中线束会有松动影响线束弹性模量参数测试结果精确度,且人工夹持上下料对线束进行夹持效率低下。
综上所述,如何减少外界人为干扰因素,快速准确测量出线束杨氏模量参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线束的杨氏模量在测试设备中需要人工添加砝码对线束进行拉伸导致的读数误差过大及拉力的间断性、线束夹持装置夹持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和夹持力大小不一等问题,提供了线束的杨氏模量自动测试装置。这种装置能自动完成线束拉伸长度的测量,提供与设定值一致的恒定拉力,且能自动夹持线束并使夹持线束的夹持力与设定值一致,还能提高线束的杨氏模量参数测量的准确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线束的杨氏模量自动测试装置,包括
轴向拉力机构,所述轴向拉力机构包括机架和第一丝杠,机架包括上盖板,及上盖板底面设有与底面垂直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任意两条支柱下部连接有第一光杠和第二光杠,第一光杠第二光杠在同一水平面且平行,上盖板底面设有第一轴承支架和第二轴承支架,第一丝杠一端穿过第一轴承支架,另一端与第二轴承支架固接,与第一光杠和第二光杠的同侧端头连接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同一侧面上设有第一步进电机,第一步进电机上设有第一同步轮,第一丝杠穿过第一轴承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二同步轮,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通过第一同步带连接,第二支柱上设有超声波测距传感器;
线束夹持机构,所述线束夹持机构包括第一线束夹持单元和第二线束夹持单元,第一线束夹持单元包括平行的上横梁和下横梁,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设有与上横梁垂直的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之间设有与第一支梁平行的第二丝杠,第二丝杠的一端连接上横梁,另一端穿过下横梁,第二支梁和第二丝杠之间设有与第二丝杠垂直的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同一侧壁设有步进电机架,步进电机架同时与下横梁固接,步进电机架上设有第二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上设有第三同步轮,第二丝杠穿过下横梁的一端设有第四同步轮,第三同步轮和第四同步轮通过第二同步带连接,上横梁上设有接近传感器,第一支梁上设有光电传感器,下横梁上设有压力传感器与下夹持块连接,第二线束夹持单元的结构与第一线束夹持单元结构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358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