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主动降噪系统、方法及移动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32764.4 | 申请日: | 2018-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82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满洪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普科模具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K11/178 | 分类号: | G10K11/178;G10L21/02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洪敏;谢绪宁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主动 系统 方法 移动 终端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主动降噪系统、方法及移动终端,属于汽车降噪技术领域,系统包括设置于车体内的多个车载音响以及与车载音响数据连接的移动端,移动端配置为:音频采集模块、音频分析处理模块、降噪信号生成模块、降噪信号输出模块以及降噪信号输出模块,音频采集模块采集噪声音源给到音频分析处理模块分析处理得到噪声图谱,降噪信号生成模块根据噪声图谱生成输出降噪信号,通过将原有固化的音频处理装置设置在与车载音响数据连接的移动端上,通过移动端得到降噪信号,而后利用现有的移动端与音响之间的数据连接技术,将上述降噪信号返回至车载音响,实现车体内部降噪,使用灵活,降噪方便,能够针对于未安装有降噪系统的汽车车载音响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降噪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汽车主动降噪系统、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汽车的噪音主要来自于路噪、胎噪、风噪和发动机噪音等几个方面,汽车车厢内的噪音控制,是汽车技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中、高级轿车对车厢噪音控制都具有很高的要求。而现有技术中,汽车车厢内的噪音抑制主要是通过改善车厢密封性、底盘的减震系统、发动机舱的隔音效果以及选用静音轮胎等。上述技术均属于被动降噪技术,其确实能减少车厢内的噪音分贝,但其降噪的程度有限,特别是在汽车高速行驶时,车厢内的噪音仍然很强烈。
针对于上述问题,专利申请号为CN00103419.7以及CN201410364521.5的中国专利,分别提出了一种车用噪音反制系统和一种适用于汽车的主动降噪装置,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主体思想大致相同,即通过噪声采集麦克风采集车内噪声信号,降噪芯片进行分析处理噪声信号并产生与噪声反相的降噪信号,降噪信号经降噪信号输出接口输出到汽车音响进行放大,与车内噪声信号进行叠加抵消,以此达到降噪的目的。
上述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现有的车载降噪系统整合度很高但音响处理器配置较低,对于复杂环境噪声的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反应慢,响应时间长,导致处理效果不佳,而提升上述处理器性能则又必然增加整个车载音响系统的成本。并且,上述解决方案中的噪声信号分析处理必须借助于设置于车体上的麦克风以及数据处理芯片等装置实现,缺乏连接外部降噪设备的接口,应用局限,对于一些安装了音响但是未有安装上述降噪装置的车体,显然要实现降噪是十分困难的。对于一些具有降噪功能的车载音响,车载音响工作时通常与用户的移动端数据连接,播放用户移动端中存储的音乐,播放的质量与固化在车载音响中的数据处理芯片性能息息相关,而与移动端的数据处理性能无关,这就导致了即使移动端的配置再高,由于车内噪声的影响也无法利用车载音响播放出高质量的音乐。上述技术方案中,麦克风的位置,即声音的采集位置是固定的,而车体内部人员的位置,尤其是一些具有较大空间的车体,人员位置是相对活动的,即当人员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上述技术方案的降噪区域并不会因此跟随变化,并不能有针对性的使车体中所有人都能有一个舒适安静的乘车环境。
发明内容
针对实际运用中汽车降噪系统整合度高,应用扩展局限,且降噪区域不能根据人员位置灵活变动这一问题,本发明目的一在于提出一种汽车主动降噪系统,其利用外接的移动端实现车内噪声的采样以及数据分析,利用移动端自带的数据处理器得到相位相反的降噪信号,而后将上述降噪信号传输给到车体音响,经汽车音响的功放进行放大,与车内的噪声信号进行叠加抵消,实现车内降噪功能。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主动降噪系统,包括设置于车体内的至少一个车载音响以及与所述车载音响数据连接的移动端;
所述移动端包括:
音频采集模块,配置为用于采集车体内部的噪声音源,输出噪声音频信号;
音频分析处理模块,配置为与所述音频采集模块信号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噪声音频信号并分析计算得到噪声频谱;
降噪信号生成模块,配置为与所述音频分析处理模块数据连接,接收并根据所述噪声频谱,生成与所述噪声频率和幅值相同且相位相差180度的用于抑制噪声的降噪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普科模具材料(上海)有限公司,未经艾普科模具材料(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327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电隔音降噪装置
- 下一篇:降噪方法、降噪系统及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