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催化N;N-二甲基氨基硫代甲酰氯衍生物合成苯并咪唑衍生物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25427.2 | 申请日: | 2018-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1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林小燕;林晨;许建华;柯方;张鹏;许贻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35/30 | 分类号: | C07D235/30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王义星 |
地址: | 35000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苯并咪唑衍生物 二甲基氨基 氯衍生物 甲酰 硫代 铁催化 合成 辅助催化剂 反应条件 邻苯二胺 三氯化铁 四氢呋喃 催化量 碳酸铯 柱层析 溶剂 产率 催化剂 制备 环保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铁催化N,N‑二甲基氨基硫代甲酰氯衍生物合成苯并咪唑衍生物的方法,在反应容器中加入催化量的催化剂三氯化铁、辅助催化剂碳酸铯以及邻苯二胺及其衍生物,N,N‑二甲基氨基硫代甲酰氯衍生物作为原料,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后,减压浓缩,产品经过柱层析纯化。本发明是一种原料新颖,操作简便,高效的制备苯并咪唑衍生物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此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率高,安全,成本低廉,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苯并咪唑衍生物制备的方法。即采用取代邻苯二胺和N,N-二甲基氨基硫代甲酰氯衍生物为原料,以无水三氯化铁作为催化剂,高效催化快速制备苯并咪唑衍生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苯并咪唑是一类含氮芳香杂环化合物,由苯环和咪唑环稠合而成,是一种重要的药效基团。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反应活性,在抗菌、抗癌、抗糖尿病、抗溃疡、抗高血压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其合成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最近的研究表明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活性,而其中达比加群酯作为新型凝血酶抑制剂具有抗凝效果可以预测、口服给药、无需临床检测、药物相互作用少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因此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在医药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年来, 此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日益成为杂环化学研究的热点。
传统的苯并咪唑合成法是以邻苯二胺为原料与羧酸及其衍生物经过环化、脱水反应,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很强的酸性条件, 而且操作繁琐;另一类方法则采用邻苯二胺与醛在氧化剂作用下获得,但是该方法副产物较多,分离和提纯目标产物相对困难。因此,寻求一种较为简单,高效地合成苯并咪唑衍生物的方法,对丰富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今后更为广泛的生物活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Deng和Mani共同对苯并咪唑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扩展和深入研究。发现具有N-取代的脒和1,2-二卤代芳烃的胺化串联反应可以实现区域选择性。目前报道的苯并咪唑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各有优缺点,或多或少由于原料获取困难、部分试剂毒害大、反应条件剧烈和环境污染严重,使用受到限制。因此,寻求简便、高效、绿色环保的苯并咪唑合成方法是其在应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铁催化是近几年金属催化的热点,有着催化剂价格便宜,催化效果与铜盐类似,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本发明中公开了合成并咪唑衍生物的方法。即采用取代邻苯二胺和N,N-二甲基氨基硫代甲酰氯衍生物为原料,以无水三氯化铁作为催化剂,通过高效催化快速制备苯并咪唑衍生物的方法。与现有技术中所述方法相比,此体系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原料新颖,产率高,安全,成本低廉,环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铁催化合成苯并咪唑衍生物的方法,更详细地说是以无水三氯化铁作为催化剂催化取代邻苯二胺和N,N-二甲基氨基硫代甲酰氯衍生物为原料合成苯并咪唑衍生物的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无水三氯化铁作催化合成苯并咪唑衍生物的方法,如化学反应式(A),其具体步骤如下:在反应容器中加入催化量的催化剂无水三氯化铁作为催化剂、辅助催化剂碳酸铯以及取代邻苯二胺,N,N-二甲基氨基硫代甲酰氯衍生物,四氢呋喃溶剂中,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后,减压浓缩,产品经过柱层析纯化;
其中R1为H、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硝基、F、Cl、乙酰基、甲氧基或腈基,所述R1位于胺基的邻位或间位;R2为甲基、乙基、正丙基。上述反应式中THF指吡啶。
所述取代邻苯二胺,N,N-二甲基氨基硫代甲酰氯衍生物以及FeCl3催化剂,无机碱Cs2CO3的摩尔比为1:2.5:0.1:1。
上述具体步骤中反应温度为20-200 ℃,优选50-60 ℃。
上述具体步骤中反应时间为4-9 h,优选5-6 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医科大学,未经福建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54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氨基-5-甲基吡唑的合成工艺
- 下一篇:4;6-二氯嘧啶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