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黑臭水体处理剂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16611.0 | 申请日: | 2018-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88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谢文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C02F1/52;C02F1/66;C02F1/72;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泥 水体 水体处理剂 活性炭粉 氯化钙 微电解 助凝剂 铁粉 大分子有机物 高浓度有机物 小分子物质 过硫酸盐 氧化还原 原料制备 反应剂 缓冲盐 原电池 重量份 混凝 兼氧 降解 铜粉 吸附 锌粉 絮凝 助凝 催化 转化 | ||
本发明公开了黑臭水体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PH调节剂所含化学成分为缓冲盐12‑15份;反应剂所含化学成分为过硫酸盐30‑40份、锌粉10‑15份、铜粉10‑15份;助凝剂所含化学成分为成分SiO25‑25份、CaCO315‑35份、氯化钙0.5‑2.5份;微电解剂所含化学成分为铁粉30‑40份、活性炭粉10‑15份。通过微电解剂中的铁粉、活性炭粉形成无数个原电池,可以与黑臭水体中的底泥中的高浓度有机物发生氧化还原、混凝、絮凝、吸附、催化等反应,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降低COD和毒性,使得底泥转化成兼氧底泥,改善底泥的环境。通过助凝剂中的SiO2、CaCO3、氯化钙实现对黑臭水体进行助凝,提高提高B/C比,改善黑臭水体的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体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黑臭水体处理剂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水温适宜、水流缓慢和营养盐丰富是城市河道、湖塘的显著特点。而黑臭水体则是过量纳污导致水体生态失衡、缺氧环境下的生化结果,水体缺氧乃至厌氧条件下污染物转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恶臭物质以及铁、锰、硫化物等黑色物质。
目前我国的城市地表水污染现状非常严峻,据最新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七大水系的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符合Ⅰ-Ⅲ类水质,Ⅳ-Ⅴ类水质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7.3%和16.4%。特别是城市河流黑臭问题突出。如上海的苏州河,宁波的内河,南京的秦淮河常州的大通河等等。
黑臭水体的处理方法大致分为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对于处理黑臭水体存在费用高,,目前国外的一些应用表明物理化学方法在一些处理实例中仍然效果良好,对于某些只采用生物法处理效果不达标的污水有较好作用。
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混凝剂或过氧化物作为单一组分处理黑臭水体,虽然这些化学制剂能够在水体修复中起到一定的效果,然而这些制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混凝剂只能起到混凝的作用,过氧化物释放氧的时间过短,导致不能持久为水体提供氧气,效果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黑臭水体处理剂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黑臭水体处理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PH调节剂所含化学成分为缓冲盐12-15份;反应剂所含化学成分为过硫酸盐30-40份、锌粉10-15份、铜粉10-15份;助凝剂所含化学成分为成分SiO25-25份、CaCO315-35份、氯化钙0.5-2.5份;微电解剂所含化学成分为铁粉30-40份、活性炭粉10-15份。本发明通过缓冲盐调控水体PH环境,使得反应剂中的过硫酸盐在适宜的PH值环境下活化分解为硫酸根自由基·SO42-,通过锌粉、铜粉作为催化剂,增强过硫酸盐的氧化作用,起到对黑臭水体的氧化作用。通过微电解剂中的铁粉、活性炭粉形成无数个原电池,可以与黑臭水体中的底泥中的高浓度有机物发生氧化还原、混凝、絮凝、吸附、催化等反应,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降低COD和毒性,使得底泥转化成兼氧底泥,改善底泥的环境。通过助凝剂中的SiO2、CaCO3、氯化钙实现对黑臭水体进行助凝,提高提高B/C比,改善黑臭水体的环境。
进一步的,黑臭水体处理剂,所述缓冲盐为碳酸钠。
进一步的,黑臭水体处理剂,所述过硫酸盐为过硫酸钾或过硫酸氢钾中的任意一种及其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黑臭水体处理剂,所述过硫酸盐为过硫酸钾或过硫酸氢钾按质量比1:1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科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166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