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聚合型羟基酮类光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09834.4 | 申请日: | 2018-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7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何勇;刘少辉;聂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48 | 分类号: | C08F2/48;C07C67/29;C07C69/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羟基酮类光引发剂 小分子光引发剂 安全性能要求 食品包装领域 聚合物交联 可聚合基团 紫外光辐照 光引发剂 引发聚合 可聚合 引发剂 残基 锚固 制备 异味 生物工程 过量 分解 缓解 应用 网络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可聚合基团的羟基酮类光引发剂,在受到紫外光辐照时既可作为一种小分子光引发剂引发聚合,又能作为单体参与到聚合物交联网络的形成过程,这有效的锚固了光引发剂分解后形成的残基和过量的引发剂,缓解了传统小分子光引发剂存在的毒性、异味等问题,有望应用于对安全性能要求严格的生物工程和食品包装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聚合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可聚合基团的光引发剂,其能作为单体与低聚物共聚,降低光引发剂的迁移性。
背景技术
光聚合技术是一种兼顾环境和经济双效益的聚合方法,近年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丰富了其应用范围。早期的光聚合技术主要应用涂料、粘合剂、油墨、印刷版等领域,随着对于聚合体系中各种组分及条件的逐步优化,近年来又将应用领域扩展至牙科填料、光波导和三维器件等。有别于热聚合通常需要升温反应,光聚合可在室温甚至低于室温的条件下温和进行,其自身优势满足一些特殊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
光聚合反应可看作因光引发剂分解产生的活性种引发单体或低聚物的开链聚合反应。以自由基光聚合为例,光引发体系经辐照产生的活性自由基与单体结合生成单体自由基,即进行了光引发。随后,单体自由基继续与单体结合,促使后者的不饱和双键逐步打开成链,产物分子量迅速增加,即进行了链增长。当反应继续进行到某程度时,一个单体自由基与一个活性自由基或两个单体自由基相互碰撞可导致双基或歧化终止。
光引发剂是光聚合体系中对产物各项性能影响最直接的一种组分,它可吸收能量并释放自由基或离子活性种,进而引起聚合反应的发生。光引发剂的选用对反应速率,单体及低聚物的转化率和制品性能有直接的影响。
羟基酮类光引发剂是光聚合领域中使用最多的一类光引发剂,其引发效率高,热稳定性好,无黄变现象,储存稳定。最具代表性的有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184)和2-羟基-4-(2-羟乙氧基)-2-甲基苯丙酮(2959)。
小分子光引发剂光解后普遍存在含有苯环的残基,这些残基及未反应的光引发剂会向制品表面迁移,带来毒性、异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光聚合技术在食品包装、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传统的小分子光引发剂导致的迁移性、气味、毒性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光聚合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开发高效、低迁移性、无毒无害的光引发剂符合现在追求健康和环保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小分子光引发剂存在的诸多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类带有可聚合基团的羟基酮类光引发剂,其既能作为光引发剂引发聚合,又能作为单体接入到聚合物的交联结构中,大大降低了光引发剂的迁移率和毒性。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可聚合型羟基酮类光引发剂具有以下结构通式I:
其中R1是甲基或环己烷基;R2是氢原子或甲基;R3是碳原子为1-18的直链,优选是1-8;R4是丙烯酰氧基或甲基丙烯酰氧基。
对于结构通式I,其优选如下结构:
其中n=1-8。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产物红外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98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