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颗粒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08416.3 | 申请日: | 2018-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1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贵桐;杨馨逸;赵小蓉;林启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15/00 | 分类号: | C05F15/00;C05G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碳源 颗粒肥料 甜高粱秸秆 高粱秸秆 壳结构 有机肥 氮素利用率 劳动力成本 变速 底肥 成熟玉米 调控肥料 肥料施用 一次施用 玉米秸秆 作物生长 氮吸收 甘蔗茎 含氮量 氮素 壳层 内核 成熟 制备 秸秆 肥料 释放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颗粒肥料,所述颗粒肥料为核‑壳结构,内核包含有机肥,壳层由A类有机碳源和B类有机碳源组成,所述有机肥的含氮量≥2%,所述A类有机碳源为青储玉米秸秆、青储高粱秸秆、青储甜高粱秸秆或甘蔗茎秆,所述B类有机碳源为成熟玉米秸秆、成熟高粱秸秆或成熟甜高粱秸秆。本发明的颗粒肥料利用核‑壳结构,通过生物方法利用有机碳源调控肥料中氮素的释放过程,满足作物生长对氮吸收的长期性和变速性;提高了肥料施用的氮素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一次施用肥料底肥,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的需求,降低劳动力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肥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颗粒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对氮的需求就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用于满足植物生长和同化合成新组织所需求的氮量。氮需求量主要受植株地上部生物量的调节,因此一般在植物生长初期需氮量较少,中后期需氮量较大。
目前,单一的肥料氮素释放不能满足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现有技术一般是将各种不同释放速率的肥料相互掺混进行施用或是在植物生长中后期加施肥料。但是将各种不同释放速率的肥料相互掺混进行施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氮素释放的时间进程,改变效果较小,且不稳定。而在植物生长中后期加施肥料既增加成本又对环境有影响。
于是,出现了将肥料制成分层结构。CN106045661A公开了一种含噻虫嗪的药肥颗粒剂,由内至外包括三层有效成分层,每层均含有噻虫嗪和肥料,通过在不同的有效成分层采用不同的交联剂,以达到不同的固结效果,从而调节农药活性成分和肥料的释放。CN105324352A公开了一种分层肥料组合物,主要是从包衣的角度去控制肥料释放。上述现有技术,前者使用了交联剂,后者增加了包衣,都是肥料的非有效成分,增加了生产成本,且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颗粒肥料,所述颗粒肥料为核-壳结构,内核包含高氮有机肥,壳层为有机碳源,有机碳源将内核中的氮先进行微生物的固持作用,再对外转化进行供氮,进而实现对氮素释放的调控。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颗粒肥料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颗粒肥料,所述颗粒肥料为核-壳结构,内核包含有机肥,壳层由A类有机碳源和B类有机碳源组成,所述有机肥的含氮量≥2%,所述A类有机碳源为青储玉米秸秆、青储高粱秸秆、青储甜高粱秸秆或甘蔗茎秆,所述B类有机碳源为成熟玉米秸秆、成熟高粱秸秆或成熟甜高粱秸秆。
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核-壳结构用有机碳源将含氮有机肥包裹在内,使有机碳源先对肥料中的氮素进行微生物固持作用,后续再释放出来,进而实现颗粒肥料氮素供应满足植物生长过程需求,且有机碳源的加入对环境影响小,成本低。而且实验发现,壳层的有机碳源并非所有的有机碳源都能达到良好的控制氮素释放效果,只有当壳层由所述A类有机碳源和所述B类有机碳源组成时,才能较好地实现控制氮素释放进程。
优选地,所述内核粒径为4-6mm,所述壳层厚度为3-7mm。
上述技术方案中,内核粒径和壳层厚度影响着微生物固持转化的效果,当所述内核粒径为4-6mm且所述壳层厚度为3-7mm时,氮素释放进程是比较优选的。
优选地,所述A类有机碳源和所述B类有机碳源的颗粒大小为1-2mm。
优选地,所述A类有机碳源为青储玉米秸秆,所述B类有机碳源为成熟玉米秸秆。
优选地,所述内核中包含有机肥的原料颗粒大小为1-2mm。
优选地,以质量份计,所述内核为100份干基含氮量大于5%的有机肥,所述壳层由80-85份所述A类有机碳源和15-20份所述B类有机碳源组成,所述壳层厚度为3-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84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