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变电站地下环境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97739.7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54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潘征宇;袁成;高巍;须伟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7/02 | 分类号: | G05D2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应小波 |
地址: | 200002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电站 室内温湿度传感器 测控装置 地下环境 地下空间 室外温湿度传感器 温湿度控制系统 加热除湿装置 通风装置 自动化水平 辅助设备 加热除湿 通风设备 运维 室外 监测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变电站地下环境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包括测控装置、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通风装置和加热除湿装置,所述的测控装置分别与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通风装置和加热除湿装置连接,所述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变电站的地下空间内;所述的测控装置通过监测到的地下空间及室外的温湿度情况自动根据设定的策略开启通风设备或加热除湿设备对地下空间的温湿度进行调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了运维人员对变电站地下环境数据的掌握,提高变电站辅助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变电站运行工作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湿度控制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变电站地下环境的温湿度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变电站内的通风系统多数作为独立个体设置,无法对实际环境的温湿度进行反馈调节;尤其在高温高湿天气下,极易将室外饱含水汽的高温空气引入变电站的地下空间内形成凝露,导致地下GIL等设备产生锈蚀,进而导致运行设备发生故障。
上述缺陷是由于在变电站设计建造时未考虑到变电站实际的运行情况而造成的,由于地下空间的热惰性问题,通常室内温度会比室外低2~5℃左右,如果采用普通的通风除湿方案,会导致室外新风夹带大量水汽进入地下空间,并且由于地下空间的低温情况,在GIS等设备表面凝结出大量水分,因此使用传统通风模式进行除湿会增加设备发生锈蚀的概率。因此尽快开发出针对地下环境的智能控制系统,以解决地下环境中GIS等设备产生的多种问题,有效克服或降低环境对电气设备运行的不利影响,为电力设施创造条件良好的运行环境,对于提高地下空间内的输变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适用于变电站地下环境的温湿度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适用于变电站地下环境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包括测控装置、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通风装置和加热除湿装置,所述的测控装置分别与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湿度传感器、通风装置和加热除湿装置连接,所述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变电站的地下空间内;
所述的测控装置通过监测到的地下空间及室外的温湿度情况自动根据设定的策略开启通风设备或加热除湿设备对地下空间的温湿度进行调节。
优选地,所述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设有多个,分布在变电站的相应设备处。
优选地,所述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上设有编码,该编码与变电站的相应设备对应。
优选地,所述的通风装置和加热除湿装置均设有多个,分布在变电站的相应设备处。
优选地,所述的测控装置中设有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存储有变电站相应设备的最合适温湿度,当变电站中的设备对应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超过设定的阈值范围时,所述的测控装置开始设备对应的通风装置和加热除湿装置,进行相应设备的温湿度调节。
优选地,所述的测控装置设有远程通信模块,通过远程通信模块与远程终端进行通信连接,远程终端通过用户认证方式登录远程通信模块,从而实现远程参看和控制功能。
优选地,所述的系统还包括与测控装置连接的降温装置,该降温装置设在变电站中发热量大的设备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实现变电站地下空间环境的控制,提高了运维人员对变电站地下环境数据的掌握,提高变电站辅助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变电站运行工作质量。
2、节能环保,通过设置多个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和多个通风装置和加热除湿装置,实现装置的个性化开启或关闭,从而在保证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大大节约了能源,避免全部开启带来的能量损失。
3、操作方便,通过远程终端进行控制和信息查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未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977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