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形成基桩的方法和钢筋笼、及制造钢筋笼单元的方法和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089899.7 | 申请日: | 2018-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0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 发明(设计)人: | 尹衍樑;王瑞祯;魏彰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F27/20 | 分类号: | B21F27/20;E02D5/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 代理人: | 林斯凯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10***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笼 预留段 主筋 螺旋箍筋 基桩 方法和设备 上端 下端 上端处 交叠 拉伸 制造 | ||
本公开涉及形成基桩的方法和钢筋笼及制造钢筋笼单元的方法和设备,其中所述形成基桩的方法大致包括以下步骤:交叠并固定第一钢筋笼单元的第一上端主筋预留段与第二钢筋笼单元的第二下端主筋预留段;向下拉伸第二钢筋笼单元的第一螺旋箍筋预留段到大约所述第一钢筋笼单元的螺旋箍筋的上端处;以及将第一螺旋箍筋预留段固定到第一上端主筋预留段与第二下端主筋预留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营建构造及其制造方法和设备,特别是涉及用于形成基桩的钢筋笼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建筑物或营造物的基桩可长达十余或数十米,所以通常需要连结并固定数个钢筋笼单元以形成用于基桩的钢筋笼。请参考图1A。常规基桩的钢筋笼1的方法大致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第一钢筋笼单元11,其包括多个主筋111及与多个主筋111的外侧固定的数个环状箍筋113;多个主筋111中超出所述环状箍筋113中的最上端者,构成第一上端主筋预留段111A;提供第二钢筋笼单元12,其包括多个主筋121及与多个主筋121的外侧固定的数个环状箍筋123;多个主筋121的两端分别超出所述环状箍筋123的最上者以及最下者的部分构成第二上端主筋预留段121A及第二下端主筋预留段121B;吊挂第二钢筋笼单元12到第一钢筋笼单元11上方;交叠并固定第一钢筋笼单元11的第一上端主筋预留段111A与第二钢筋笼单元12的第二下端主筋预留段121B;将多个第一额外环状箍筋123A固定到第一上端主筋预留段111A与第二下端主筋预留段121B,由此组合第一钢筋笼单元11以及第二钢筋笼单元12。
请继续参考图1A。钢筋笼1进一步包括第三钢筋笼单元13。第三钢筋笼单元13包括多个主筋131及与多个主筋131的外侧固定的数个环状箍筋133。多个主筋131的上端及下端分别超出所述环状箍筋133的最上者以及最下者并形成第三上端主筋预留段131A及第三下端主筋预留段131B。上述常规方法进一步包含:吊挂第三钢筋笼单元13到第二钢筋笼单元12上方;交叠并固定第二钢筋笼单元12的第二上端主筋预留段121A与第三钢筋笼单元13的第三下端主筋预留段131B;以及将多个第二额外环状箍筋133A固定到第二上端主筋预留段121A与第三下端主筋预留段131B,由此组合第二钢筋笼单元12以及第三钢筋笼单元13。
第三钢筋笼单元13的所述环状箍筋133可区分为上部环状箍筋133T以及下部环状箍筋133B。为了使基桩的顶部可以稳固地支撑建筑物,上部环状箍筋133T中的每二个紧邻成为一对与主筋131固定。于一特定用途中,上部环状箍筋133T的每一对间的间距为120mm,而下部环状箍筋133B中的每一个间的间距也是120mm。
上述常规方法因为需要将多个第一额外环状箍筋123A及多个第二额外环状箍筋133A在施工现场于适当位置处与主筋111、121、131固定,以致耗费时间。
另外,请参考图1B,每一常规钢筋笼单元10包括主筋101、外箍筋103、内箍筋105及多边形加强筋107。钢筋笼单元10的形成步骤如下:首先,将主筋101固定到大致沿主筋101长度平均分布的内箍筋105上,以固定主筋101的相对位置,其中某些内箍筋105内辅以多边形加强筋107固定。随后,将外箍筋103固定到主筋101的外侧。然而,内箍筋105实际上并非用作承受建筑物的应力,而其主要用途仅为固定主筋101的相对位置,以便制作钢筋笼单元10。实际上主要承受外力的箍筋为外箍筋103。综上所述,常规钢筋笼10单元需要使用大量并非承受建筑物的应力的内箍筋105及多边形加强筋107,从而消耗材料及工程的施工时间。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98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