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驱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85678.2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5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祥莉;谢雪松;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薛琦;罗朗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驱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液晶显示器,显示驱动系统包含电极选择模块、电压组产生模块、电压输出模块;电极选择模块用于按照电平周期生成多个行电极选择信号和多个列电极选择信号;电极选择模块还用于生成电压选择信号;电压组产生模块用于生成多个电压信号组;电压输出模块用于将多个电压信号组中的一个在行电极电压信号上输出,还用于将多个电压信号组中的一个在列电极电压信号上输出。本发明的显示驱动系统大大节省了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电路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晶显示驱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CD)的驱动控制就是用来调整施加在液晶显示器件电极上的电位信号的相位、峰值、频率等,建立驱动电场,以实现液晶显示器件的显示效果。液晶显示的驱动方式有许多种,常用的驱动方法有:静态驱动法和动态驱动法等。
驱动液晶显示屏时,不宜施加直流电压,否则,会使液晶产生电解和电极老化,从而大大降低液晶显示屏的使用寿命,所以液晶显示屏必须采用交流电压进行驱动,并且限定交流成分中的直流分量不大于几十毫伏。由于液晶在电场作用下光学性能的改变是依靠液晶作为弹性连续体的弹性变形,响应时间长,所以交变驱动电压的作用效果不取决于其峰值,液晶透光率的改变只与外加电压的有效值有关。正压和负压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
当液晶显示器件上显示像素众多时(如点阵型液晶显示器件),为了节省庞大的硬件驱动电路,在液晶显示器件电极的制作与排列上实施了矩阵型的结构,即把水平一组显示像素的背电极都连在一起引出,称之为行电极(一般也称为公共极,背极,com极);把纵向一组显示像素的段电极都连起来一起引出,称之为列电极(一般称为像素极,段极,seg极)。在液晶显示器件上每一个显示像素都由其所在的列与行的位置唯一确定。液晶显示的动态驱动法是循环地给行电极施加选择脉冲,同时所有显示数据的列电极给出相应的选择或非选择的驱动脉冲,从而实现某行所有显示像素亮或灭的显示功能,这种行扫描是逐行顺序进行的,循环周期很短,使得液晶显示屏上呈现出稳定的显示。
各电极的驱动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在所显示的像素电极和公共极上,同时连续地施加驱动电压,直到显示时间结束。在显示期间,驱动电压一直保持,使液晶充分驱动。
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驱动控制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现有电极选择模块101用于生成背极信号组(亦称行电极信号组)和段极信号组(亦称列电极信号组)。以用于驱动4com×36seg(4行36列)的液晶显示器的驱动控制电路为例,背极信号组包含的行电极选择信号com_sm1、com_sm2、com_sm3、com_sm4以及段极信号组包含的列电极选择信号seg_sm1、seg_sm2……seg_sm35、seg_sm36都是多线的,其包含的线的数量与电压产生模块102输出的电压的数量相等。图1给出的示例中,com_sm1等均为4线的,用com_sm1[4:1]进行表征,其4条线分别为com_sm1[4]、com_sm1[3]、com_sm1[2]、com_sm1[1]。其他的行电极选择信号、列电极选择信号与之类似。
电压产生模块102用于生成4个电压信号,分别为v1、v2、v3、v4。参照图2,v1、v2、v3、v4的电压值呈等差阶梯状上升。
现有电压输出模块103用于根据行电极选择信号、列电极选择信号、4个电压信号生成用于驱动液晶显示器的行电极的电压信号com_c1、com_c2、com_c3、com_c4和列电极的电压信号seg_c1、seg_c2……seg_c35、seg_c36。当com_sm1[4]为高电平时,com_c1上输出v4;类似地,当com_sm1[1]为高电平时,com_c1上输出v1;com_sm1[4]、com_sm1[3]、com_sm1[2]、com_sm1[1]中任意两个不同时为高电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56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