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管打捞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85057.4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5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明;李俊;王书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广大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1/20 | 分类号: | E21B3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杨元焱 |
地址: | 2014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管 打捞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管打捞装置,包括打捞套管,所述打捞套管为空心圆钢管,所述打捞套管设有用于将待打捞钢管卡紧的卡紧机构,所述卡紧机构包括多组环绕设于打捞套管内壁的滑块连接板,所述滑块连接板呈楔形,所述滑块连接板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从下往上向打捞套管的中心倾斜,所述滑槽设有滑块,所述打捞套管与滑块连接板相对应的管壁上开有长条通孔,所述滑块通过该长条通孔位于打捞套管的外部并沿滑槽进行上下移动。本装置在使用时,安装在吊装设备上,下探至待打捞钢管附近,由于滑块及倾斜滑槽的设置,下探时不受影响,上提时,可将待打捞钢管箍紧,并且越卡越紧,从而有效将钢管取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基础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管打捞装置。
背景技术
基坑工程是指为保证基坑施工、主体地下结构的安全和周围环境不受损害而采取的支护结构、降水和土方开挖与回填,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和检测等,称为基坑工程。基坑工程是集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测试技术于一身的系统工程,包括工程勘察、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土方开挖与回填、地下水控制、信息化施工及周边环境保护等。基坑施工最简单、最经济的办法是放大坡开挖,但经常会受到场地条件、周边环境的限制,所以需要设计支护系统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并能较好地保护周边环境。在基坑施工时,分节分段的钢套管有时会坠入孔洞中,如不能打捞出,该钢管只能报废而造成较大的工程损失。钢管较长、较重,现有打捞模式很难奏效,很难做到快速有效的把它们打捞上来继续施工,只得重新钻孔,延长钻孔施工周期,增大钻孔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钢管打捞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钢管打捞装置,包括打捞套管,所述打捞套管为空心圆钢管,所述打捞套管设有用于将待打捞钢管卡紧的卡紧机构,所述卡紧机构包括多组环绕设于打捞套管内壁的滑块连接板,所述滑块连接板呈楔形,所述滑块连接板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从下往上向打捞套管的中心倾斜,所述滑槽设有滑块,所述打捞套管与滑块连接板相对应的管壁上开有长条通孔,所述滑块通过该长条通孔位于打捞套管的外部并沿滑槽进行上下移动。本装置在使用时,安装在吊装设备上,下探至待打捞钢管附近,由于滑块及倾斜滑槽的设置,下探时不受影响,上提时,可将待打捞钢管箍紧,并且越卡越紧,从而有效将钢管取出。
进一步地,所述打捞套管下部连接有导向接头,所述导向接头呈锥形,从上往下直径逐渐缩小,其上端直径与打捞套管直径相同。导向接头具有导向作用,方便寻找钢管位置,并保证打捞装置顺利插入钢管内进行打捞。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连接板设有三组,两两相间120°均匀分布在打捞套管内壁。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从上往下倾斜角度与竖直面的夹角为5-10°,滑槽的长度为20-25cm。既避免滑块发生过大的位移,又可保证打捞过程的顺畅进行。
进一步地,所述打捞套管的长度为130-140cm,管外径为16-17cm,管壁厚度为10-15mm。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在最高点时的外径为170-180mm,所述滑块在最低处的外径为200-210mm。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的表面包覆一层增大摩擦的耐磨橡胶垫。增大耐磨性以及避免损坏钻杆。
本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为,将本装置安装在吊装设备上,并下探至待打捞钢管附近,触碰到待打捞钢管后,打捞装置继续下降,由于打捞装置下端设有导向接头,导向接头方便插入待打捞钢管内。打捞套管的直径小于待打捞钢管,滑块随着打捞套管的下降被待打捞钢管顶起,向打捞套管的上部滑动,由于滑槽的倾斜设置,打捞套管外部滑块之间的直径变小,此时打捞套管可顺利下降,当到达合适深度后,将打捞装置上提,此时,滑块沿打捞套管向下滑动,并且越向下滑动,打捞套管外部滑块之间的直径变大,将打捞套管卡紧,并且越卡越紧,从而顺利将钢管打捞上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广大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广大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50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