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3D打印的分层仿生建筑构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8828.7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85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余江滔;叶俊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B28B1/00;B28C5/40;B33Y10/00;B33Y70/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杨元焱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打印 分层 仿生 建筑 构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3D打印的分层建筑构件及其制备方法,该建筑构件由混凝土分层浇筑而成,所述混凝土包括以下组分及重量份含量:水泥590‑600份、石英砂470‑480、粉煤灰710‑720、减水剂3‑5份、水320‑330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15‑20份。制备时,将干粉加入搅拌机中搅拌混合均匀,再将水加入搅拌机进行浆体搅拌,然后加入聚乙烯纤维搅拌,然后分层浇筑成型。本发明采用分层浇筑,在层与层之间设置分隔层,从而实现层与层之间粘结‑滑移的调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分层梁的抗弯强度高,弯曲变形能力明显提高,可以实现分层结构变形中裂纹偏转和分叉,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性能,可以适用于包括建筑3D打印在内的分层建造方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和3D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3D打印的分层仿生建筑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复杂的建造要求等问题,结构形式和建造方式亟待新的解决方案。新型3D打印建筑因其快速成型、劳动力使用极低、造型多变和恶劣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备受推崇,是最被看好的未来建筑形式之一。然而由于3D打印特殊的工艺操作流程,致使目前的3D打印建筑存在着材料和结构的双重缺陷,使该种颇具前景的建筑技术仍然停留的在轮廓和模型打印,而不能创造出可以抵抗各种使用荷载的真正3D打印建筑。一方面,无机3D打印材料缺乏强度和变形能力。为了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者用玻璃纤维、钢纤维和聚乙烯醇(PVA)等纤维来增强3D打印的砂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最具变形能力的PVA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约为3MPa~7MPa,对应的拉伸应变为2%~4%,仍然低于建筑钢材的水平。由于力学性能的不足,普通的纤维混凝土仍然不能成为单独受力的结构材料。其次,分层建造技术将导致结构弱化,无法正常承载。另一方面,由于其打印成型的分层结构,造成层间材料不连续,使层间界面成为结构承载的薄弱环节,在不同形式的荷载作用下,分层打印的梁、墙、柱构件会出现层间的脱离或滑移,从而降低了构件的承载力和刚度。材料分层造成结构力学性能弱化,这是现阶段建筑3D打印仍然处于“轮廓打印”阶段的另一个原因。
公开号CN101874004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包括100份波特兰水泥;50至200份具有D10至D90为0.063至5毫米的单粒度的砂子,或者砂子混合物,其中最细的砂子的D10至D90为0.063至1毫米且最粗的砂子的D10至D90为1至5毫米;0至70份平均粒子尺寸为15微米以下的粒状火山灰或非火山灰材料或其混合物;0.1至10份减水超增塑剂;10至30份水;以及相对于硬化的组合物的体积为0.5至5体积%的长径比为6至120的玻璃纤维。该专利采用玻璃纤维与聚乙烯醇纤维配制了一种高变形能力UHPC,其弯拉强度最大为20MPa,跨中挠度/跨度比达到仅为1/140,但该专利技术方案并未记载有单向拉伸试验,现已有研究表明,传统钢纤维UHPC混凝土,单向拉伸的变形能力均未能超过0.6%,使得该类材料仍然无法满足用于3D打印的特殊要求。
公开号CN107032669A的专利发明了一种打印建筑材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水渣超细粉5-10份、粉煤灰超细粉5-10份、水泥超细粉10-30份、尾矿微粉50-60份、尾矿渣50-60份、钢渣5-20份、减水剂5-10份、玻璃纤维10-30份、外加剂溶液20-80份和水30-60份,按比例称取或量取各个原料,加入混合泵搅拌混匀,即得打印建筑材料。其最大抗压强度达到63.2MP,但该专利技术方案并未记载有单向拉伸试验。其拉伸变形能力无从得知,且没有任何构件弯曲试验数据,说明该类材料也尚难以满足3D打印的特殊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适用于3D打印的分层仿生建筑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88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保温砌块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清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