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包覆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76397.0 | 申请日: | 2015-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81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高坡;瞿研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7;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6 | 代理人: | 肖淑芳;郝文博 |
地址: | 2131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石墨烯 溶剂 包覆 氧化石墨烯溶液 石墨悬浮液 固体粉末 石墨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添加导电剂 氧化石墨烯 超声分散 超声混匀 超声溶解 环境友好 首次效率 循环性能 氧化石墨 包覆的 质量比 耗能 冷却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石墨烯包覆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石墨超声分散于溶剂中,得到石墨悬浮液;(2)将氧化石墨超声溶解于溶剂中,得到氧化石墨烯溶液;(3)按氧化石墨烯与石墨的质量比为0.01~0.3:1,将氧化石墨烯溶液加入石墨悬浮液,超声混匀,然后除去溶剂,得到干燥的固体粉末;(4)在惰性气氛下,步骤(3)所得的固体粉末于600~1000℃处理1~4h,冷却即得到石墨烯包覆的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该方法简单易行,耗能低,环境友好,成本低,包覆效果良好,纯度高,适宜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无需添加导电剂,而且循环性能十分优良,首次效率达90%。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4月21日、申请号为201510190383.8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石墨烯包覆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方法及应用”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墨烯包覆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电源已于70年代进入实用化,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电池电压高、储存寿命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工具上,尤其是在电动汽车(EV)和混合电动汽车(HEV)电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而碳质材料是人们最早开始研究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材料,至今仍受到广泛关注.碳质材料主要具有以下优点:比容量高(200~400mAh/g),电极电位低,循环效率高(>95%),循环寿命长。目前研究较多的碳质负极材料有石墨、中间相炭微球(MCMB)、高比容量炭化物、石油焦等。这些碳质材料各有其优缺点,近年来,随着对碳质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发现可以通过对各类碳质材料进行结构调整,如形成纳米级孔结构、进行表面修饰与改性处理、或者掺杂处理。可使得锂在其中的嵌入/脱嵌不仅可按化学计量LiC6进行,而且还有非化学计量的嵌入/脱嵌,从而使碳质材料比容量超过石墨的理论值372mAhg,达到700g~1000mAh/g。同时,采用纳米碳质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但是因为纳米碳质材料的来源及制备方法不同。结构有很大差异而导致其嵌锂容量及嵌锂机理上会有很大不同。
石墨烯是构成其它碳材料结构的基本单元,石墨烯包裹可以形成零维的富勒烯,蜷曲可以形成一维的碳纳米管,叠加可以形成三维的石墨。石墨烯材料的理论比表面积高达2600m2/g,具有突出的导热性能和极限强度,以及室温下高速的电子迁移率,这些优良的性质使其在储能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石墨烯自身团聚问题一直无法很好的解决。
目前商业化的石墨负极材料,具有较高取向的层状结构,对电解液敏感,与溶剂相容性较差;石墨负极材料的大电流充放电能力比较低,导致动力性能较差。同时,由于石墨层间距小于锂插入石墨层后形成的石墨层间化合物LixC6的晶面层间距(d002=0.37nm),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石墨层间距变化较大;而且还会发生锂与有机溶剂共同插入石墨层间以及有机溶剂的进一步分解。容易造成石墨层逐步剥落、石墨颗粒发生崩裂和粉化,从而降低负极材料循环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石墨烯包覆的锂离子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耗能低,环境友好,成本低,包覆效果良好,适宜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
一种石墨烯包覆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石墨超声分散于溶剂中,得到石墨悬浮液;
(2)将氧化石墨超声溶解于溶剂中,得到氧化石墨烯溶液;
(3)按氧化石墨烯与石墨的质量比为(0.01~0.3):1,将氧化石墨烯溶液加入石墨悬浮液,得到混合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63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