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络泛洪攻击的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5474.0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45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曾祥禄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安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100120 北京市西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 攻击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网络泛洪攻击的检查方法及装置,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泛洪攻击的检测过程中阈值配置不准确的问题。该方法包括:设置检测启动参数,检测启动参数包括待检测服务器的网络互联协议IP地址和预置防护阈值;根据IP地址,统计预置学习时间内待检测服务器建立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的最大频率值,最大频率值为在预置周期内建立的TCP连接的最大值;根据最大频率值,计算待检测服务器的检测阈值;按照预置周期,统计待检测服务器建立TCP连接的实时频率;判断实时频率是否大于检测阈值;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确定待检测服务器发生泛洪攻击。本申请主要应用于防止网络泛洪攻击的过程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泛洪攻击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计算机网络通常包括交换数据和共享资源的互联计算设备的集合,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路由器、打印机、终端用户计算机以及其他设备。为了异种计算机互连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和标准框架,并为保持相关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提供共同的参考,设计了开放式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OSI模型是为实现开放系统互连所建立的通信功能分层模型,从低到高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各种设备可以执行大量不同的服务和通信协议,以实现不同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每一种服务和通信协议都使网络暴露不同的安全漏洞。
恶意用户在OSI参考模型的各层上实施网络攻击。在OSI参考模型的第四层常见的网络攻击包括:握手信号SYN泛洪、确认字符ACK泛洪和重置RST泛洪。SYN泛洪,利用TCP协议的三次握手的特性,攻击者发送TCP SYN,SYN是TCP三次握手中的第一个数据包,而当服务器返回ACK后,该攻击者就不对其进行再确认,那这个TCP连接就处于挂起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半连接状态,服务器收不到再确认的话,还会重复发送ACK给攻击者。这样更加会浪费服务器的资源。攻击者就对服务器发送非常大量的这种TCP连接,由于每一个都没法完成三次握手,所以在服务器上,这些TCP连接会因为挂起状态而消耗CPU和内存,最后服务器可能死机,就无法为正常用户提供服务了。
为了防止恶意用户的攻击,Web防火墙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新的黑客技术也层出不穷,为传统规则防火墙带来了挑战。传统web入侵检测技术通过维护规则集对入侵访问进行拦截。一方面,硬规则在灵活的黑客面前,很容易被绕过;另一方面,攻防对抗水涨船高,防守方规则的构造和维护门槛高、成本大。传统的网络泛洪攻击检测方式是:管理员根据经验配置一个阈值,当网络中的连接超过配置的阈值的时候就认为是攻击,这要求管理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对现网流量非常了解,一旦网络拓扑发生变化,阈值配置是否准确就会被质疑。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泛洪攻击的检测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泛洪攻击的检测过程中阈值配置不准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泛洪攻击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设置检测启动参数,所述检测启动参数包括待检测服务器的网络互联协议IP地址和预置防护阈值;根据所述IP地址,统计预置学习时间内所述待检测服务器建立传输控制协议TCP连接的最大频率值,所述最大频率值为在预置周期内建立的TCP连接的最大值;根据所述最大频率值,计算所述待检测服务器的检测阈值;按照所述预置周期,统计所述待检测服务器建立TCP连接的实时频率;判断所述实时频率是否大于所述检测阈值;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确定所述待检测服务器发生泛洪攻击。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最大频率值,计算所述待检测服务器的检测阈值,包括:确定所述检测阈值为所述最大频率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安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安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54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