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拜耳法赤泥碱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3457.3 | 申请日: | 2018-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3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薛生国;江钧;李萌;叶羽真;廖嘉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李冉 |
地址: | 410083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拜耳法赤泥 碱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拜耳法赤泥碱性的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将秸秆与牛粪进行混合,接着加入水,形成发酵堆,然后盖上塑料膜,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进行翻堆,确保发酵均匀,发酵完成后,得到堆料;2)将步骤1)中的堆料覆盖于赤泥上或将堆料与赤泥进行混合,然后加入水,在室温下进行培育,促进赤泥的土壤化。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实现对赤泥的大规模处理;而且本发明采用秸秆作为原料,不仅促进了赤泥的土壤化,而且避免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环境效益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拜耳法赤泥碱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赤泥是氧化铝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高碱性固体废弃物,每生产1t氧化铝约产生0.5~2t赤泥。由于赤泥碱性强、盐分高,其综合利用难度大,目前主要以堆存为主。近年来,赤泥堆存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2016年河南洛阳新安县香江万基铝业公司大沟河赤泥库坝体发生赤泥滑坡,导致下游一村庄多数房屋、牲畜、粮食、等财产被埋,受灾群众多达300多人。赤泥长期堆存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赤泥中各种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向地下渗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裸露的赤泥易形成粉尘随风飘扬,造成空气污染,严重危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对赤泥进行减害化处理已经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目前,赤泥的资源化利用是将赤泥应用于建筑材料、环保材料等领域,但是使用量较少,难以解决赤泥大量堆存的问题。因而实现赤泥堆场绿化,是降低赤泥粉尘随风飘扬和赤泥滑坡的有效途径。但是拜耳法赤泥碱性高、肥力低,成分复杂,与传统土壤的基质完全不一致,植被难以存活,因而难以实现赤泥堆场的绿化。为降低赤泥的碱性,在专利201510629907.9中,采用柠檬酸对赤泥进行加热浸出处理,达到了降低赤泥碱性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整个工艺复杂,难以实现大量赤泥的处理,而且处理后的赤泥渣也难以实现绿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拜耳法赤泥碱性的方法,促进赤泥的土壤化,解决赤泥堆场难以绿化的缺陷。
本发明这种降低拜耳法赤泥碱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秸秆与牛粪进行混合,接着加入水,形成发酵堆,然后盖上塑料膜,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进行翻堆,确保发酵均匀,发酵完成后,得到堆料;
2)将步骤1)中的堆料覆盖于赤泥上或将堆料与赤泥进行混合,然后加入水,在室温下进行培育,促进赤泥的土壤化。
所述步骤1)中,秸秆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和大麦秸秆中的一种或多种;秸秆与牛粪的质量比为10~20:100;加入水保持发酵堆的含水量为40~60%;每隔2~3天进行一次翻堆,发酵时间为5~10天。
所述步骤2)中,堆料与赤泥的质量比为5~40:100,作为优选,堆料与赤泥的质量比20:100;加入水保持培育过程中堆料与赤泥的田间持水率为50~70%;培育时间为60~120天。
拜耳法赤泥中碱性物质主要以钙铁榴石、方解石、钙霞石、钙铝榴石等矿物形态存在,矿物成分复杂,不符合天然土壤的成分组成,而且其碱性偏高,植被难以存活,因而难以实现赤泥堆场的绿化。本发明利用了秸秆与牛粪进行发酵,得到一种酸性堆料,将其加入到赤泥中,可降低赤泥的碱性,而且可改变改变了赤泥中碱性物质的赋存形态,促进赤泥的土壤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秸秆和牛粪进行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有机酸可与赤泥中的碱性物质进行反应,达到降低赤泥的碱性的目的;秸秆和牛粪中含有大量外源钙,与赤泥中的矿物发生钙钠置换反应,促进赤泥中钠的释放,改变赤泥中矿物相的赋存形态;而且秸秆和牛粪可引入大量有机质,增强赤泥的肥力,促进赤泥的土壤化。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实现对赤泥的大规模处理;本发明采用秸秆作为原料,不仅促进了赤泥的土壤化,而且避免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环境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34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