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取样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3014.4 | 申请日: | 2018-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29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黄正梁;王超;李晓霞;李少硕;杨遥;孙婧元;王靖岱;阳永荣;蒋斌波;廖祖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G01N1/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郑海峰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取样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气固体系或气液固体系中液体或固体颗粒/粉末或液固混合物的取样装置和方法,取样装置包括封堵构件、中层管取样孔、内层管取样孔、内置挡板、外层管、中层管、内层管和防转动杆;外层管的取样端与封堵构件可拆卸连接,中层管的取样端与封堵构件连接,且中层管套于外层管之内,中层管取样端侧壁上开设有中层管取样孔,内层管能在中层管内轴向移动,内层管取样端的端口密封,内层管取样端内设置有内置挡板,内层管内壁上设置有刻度滑槽,内置挡板能沿着刻度滑槽滑动,内层管侧壁上开设有内层管取样孔,内层管取样端端口与内置挡板之间形成取样凹槽,样品经过中层管取样孔和内层管取样孔进入取样凹槽,完成取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液体或固体颗粒/粉末或液固混合物的取样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液体及液固混和物的取样器仅能取表面样品,不能深入其中取到样品,例如,液固混合物中的样品、组成有变化的液体等,因此,测出来的数据如颗粒持液量等不精确,造成不必要的实验失误或经济损失。
在进行液固两相或者气液固三相实验时,往往需要通过观察颗粒的润湿程度或者持液量来确定床层的操作特性和流体力学性能,为了保证准确的操作条件,需要对反应器中催化剂颗粒进行检测,一般采用取样管进行取样。
CN201561883涉及一种防止样本气体泄露的取样器,其中筒体在样本进出口一端必须是整体的,不能是可拆卸的结构,防止密闭活塞掉落的安全卡结构固定在筒体上。
CN205785923U涉及的密封式液体取样器包括三段管体,管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管壁上均设有刻度,取样头段底部设有套筒形式,开关段设有阀门,可通过调节中间连接段管体的长度来控制取样的深度。
CN201527368U涉及带刻度的采样管都不是套管,而是固定连接在活塞筒上。
CN205941062U涉及的伸缩式粉末取样器采用双层套管,在取样管中设计隔板隔开的多个取样孔,在内管后端设有伸缩式手柄,可针对不同深度的物料进行取样操作,物料仅包括颗粒或粉末。
CN106644589A涉及的液体取样管结构较为复杂,包括壳体组件和活动组件,运用两个组件之间的相互运动实现内部与外界的联通或封闭,活动套管通过螺旋、螺纹、或卡口连接在所述筒体端盖上,能够对移动中的液体进行取样。
CN202382961U涉及的液体及固液混和物取样器采用可拆卸的活动套管,能够对液面进行垂直方向上的取样,通过管壁刻度控制取样体积。
目前取样装置的设计结构大多较为复杂,针对不同体系的通用性较差,难以满足在动态实验中进行取样的需求,气相存在时取样困难,因此设计一种操作方便、结构简单、适用性强的液体、固体颗粒/粉末或液固混合物取样装置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适用性强的液体、固体颗粒/粉末或液固混合物取样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能够对移动的液体、固体或液固混合物进行取样的特点。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取样装置,包括封堵构件、中层管取样孔、内层管取样孔、内置挡板、外层管、中层管、内层管和防转动杆;所述外层管的取样端与封堵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中层管的取样端与封堵构件连接,且中层管套于外层管之内,中层管取样端侧壁上开设有中层管取样孔,内层管直径小于中层管,且内层管能在中层管内轴向移动,内层管靠近封堵构件的一端为内层管取样端且内层管取样端的端口密封,内层管取样端内设置有内置挡板,内层管内壁上设置有刻度滑槽,内置挡板能沿着刻度滑槽滑动,内层管取样端端口与内置挡板之间侧壁上开设有内层管取样孔,内层管取样端端口与内置挡板之间形成取样凹槽,内层管非取样端外表面上轴向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的防转动杆一端与外层管固定连接,另一端卡入限位滑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30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