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件定义交换网的通信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67739.2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38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许延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H04L12/723 | 分类号: | H04L12/723;H04L12/741;H04L12/4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徐秋平 |
地址: | 201201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件 定义 交换 通信 方法 系统 可读 存储 介质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件定义交换网的通信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及设备,软件定义交换网的通信方法包括:待软件定义交换网中出现网络通信请求时,计算虚拟交换机、转发交换机、外网出口交换机之间的通信路径;为虚拟交换机、转发交换机、外网出口交换机分配用于路由交换的标签;根据所述通信路径,建立基于标签的、与虚拟交换机、转发交换机、外网出口交换机对应的数据流表,并予以下发数据流表。本发明通过多流表分级有效降低SDN网络流表数量,可有效提高交换机的性能,有效提高数据通信的速度,并可支持现有物理SDN交换机组网,可支持网络功能的扩展,具备适应不同云计算平台的能力,解决了现有云计算环境中网络灵活性和性能方面的矛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云计算和计算机网络领域,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和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软件定义交换网的通信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及设备。
背景技术
OpenStack是现在实现云计算平台非常热门的一种技术实现方式,成为了业界公认的最成功的开源项目之一,同时也成为了业内公认的私有云标准。市场上有非常多的基于OpenStack二次开发的云平台产品。
作为OpenStack云平台中的三大关键基础资源之一,Neutron网络的管理相当复杂,各种网络功能和配置对用户的要求很高,而且出现问题以后非常难以定位原因,而且开源社区版本的虚拟网络性能表现不是很理想。因此,依靠其内在的高灵活性和可编程性,开发可对接OpenStack Neutron的SDN网络就成为了一个技术上的必然选择和当前主流趋势。然而,由于Neutron网络功能众多,各种功能特性也具有很大区别,导致了设计开发在功能和性能上能满足要求的SDN网络难度很大。这其中,如何设计一种高效的多流表方案以达到灵活性和性能的统一就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软件定义交换网的通信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及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功能和性能上无法满足要求的SDN网络难度,导致灵活性和性能的不统一等缺陷,实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件定义交换网的通信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及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在功能和性能上无法满足要求的SDN网络难度,导致灵活性和性能的不统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软件定义交换网的通信方法,所述软件定义交互网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虚拟交换机、转发交换机、外网出口交换机及与所述虚拟交换机连接的虚拟机;所述软件定义交换网的通信方法包括:待所述软件定义交换网中出现网络通信请求时,计算所述虚拟交换机、转发交换机、外网出口交换机之间的通信路径;为所述虚拟交换机、转发交换机、外网出口交换机分配用于路由交换的标签;根据所述通信路径,建立基于所述标签的、与所述虚拟交换机、转发交换机、外网出口交换机对应的数据流表,并予以下发所述数据流表。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标签为基于虚拟局域网的标识号码的标签。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与所述虚拟交换机对应的数据流表包括:对应于处理本地虚拟机发送的数据包的流水线和对应于处理其他交换机转换的带有标签的数据包的流水线。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对应于处理本地虚拟机发送的数据包的流水线包括0号出口分发表、1号输出防火墙表、2号输出QoS表、3至10号的网络功能区表、11号虚拟机间通信会话表和12号标签转发表,最终由12号标签转发表输出至不同的交换机上联端口;对应于处理其他交换机转换的带有标签的数据包的流水线包括13至20号的网络功能区表、21号入口防火墙表、22号入口QoS表和30号本地主机转发表,最终由30号本地主机转发表输出至不同本地虚拟机。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与所述转发交换机对应的数据流表包括0号标签转发表,该0号标签转发表根据数据包中的不同标签转发至不同的端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未经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77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