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连续变焦的人工晶状体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61825.2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2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柏承;王良玉;黄元申;盛斌;张翔;史俊;王冬;陈惠康;彭丽娜;刘安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16 | 分类号: | A61F2/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力环 光学部 人工晶状体 伸缩部 圆环孔 受力 晶状体 连续变焦 支撑杆 屈光度 晶状体囊袋 均布设置 两端延伸 伸缩变形 睫状肌 变焦 钩挂 拉钩 外周 收缩 松弛 施加 悬挂 | ||
本发明所涉及的可连续变焦的人工晶状体,因为具有光学部以及包裹在光学部的外周的伸缩部,光学部具有晶状体圆盘以及均布设置在晶状体圆盘的圆周上的多个受力襻,受力襻呈T形且末端设置有拉钩;伸缩部具有前受力环、后受力环以及与多个受力襻一一对应的多个活动襻,活动襻呈V形,具有圆环孔和从圆环孔向两端延伸的两个支撑杆,两个支撑杆分别连接在前受力环和后受力环上,拉钩挂入对应的圆环孔内,使光学部悬挂在伸缩部中。利用睫状肌松弛或收缩来调节晶状体囊袋施加在前受力环和后受力环两侧的作用力,让光学部进行大范围的伸缩变形来连续地改变其屈光度,从而使人工晶状体实现大范围连续地变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连续变焦的人工晶状体。
背景技术
晶状体是眼睛内透明的双凸面结构,对透过角膜的光线进行折射,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物体。正常眼睛的调节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改变屈光度的大小,使得不同距离的物体都能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其调节机制理论:视远时,睫状肌松弛,晶状体悬韧带紧张,使得晶状体变得扁平,屈光度减小;视近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囊袋弹性回缩而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大。
白内障患者便是由于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此时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而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就看不清物体。到目前为止,白内障仍然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彻底治愈,所以必须借助于手术,摘除患有白内障的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替代自然晶状体使患者复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晶状体也在不断地发展。最初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帮助白内障患者恢复了一部分视力;之后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出现,为患者恢复了远近视力,但随之而来的眩光,光晕以及对比敏感度下降等症状也困扰着患者。
现有技术中也有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例如:一种可移动的人工晶状体,主要是使人工晶状体在眼内发生位移来改变整个眼球系统的屈光度,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虽然该技术方案避免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眩光,光晕以及对比敏感度下降等症状,但是还存在不足之处:由于人工晶状体在人眼内发生位移有限,所以该种类型的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调节范围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连续变焦的人工晶状体。
本发明提供的可连续变焦的人工晶状体,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光学部,具有晶状体圆盘以及均布设置在晶状体圆盘的圆周上的至少8个受力襻,晶状体圆盘具有前凸起面和后凸起面,受力襻呈T形且末端设置有拉钩;以及伸缩部,呈镂空圆鼓形,包裹在光学部的外周,用于在晶状体囊袋的收缩作用下使晶状体圆盘变形,从而实现变焦,伸缩部具有前受力环、后受力环以及与至少8个受力襻一一对应的至少8个活动襻,前受力环与晶状体囊袋的前壁相匹配,后受力环与晶状体囊袋的后壁相匹配,活动襻呈V形,具有圆环孔和从圆环孔向两端延伸的两个支撑杆,两个支撑杆分别连接在前受力环和后受力环上,其中,拉钩挂入对应的圆环孔内,使光学部悬挂在伸缩部中。
在本发明提供的可连续变焦的人工晶状体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受力襻具有沿晶状体圆盘的半径延伸方向设置的拉杆以及中心位置处垂直固定于拉杆的受力板,拉杆的外端设置有拉钩,拉钩伸出圆盘体的外周,受力板、拉杆、拉钩一体成型。
在本发明提供的可连续变焦的人工晶状体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晶状体圆盘与受力襻一体成型。
在本发明提供的可连续变焦的人工晶状体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晶状体圆盘采用弹性材料。
在本发明提供的可连续变焦的人工晶状体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弹性材料为硅凝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水凝胶或它们中任意二种或三种的混合物。
在本发明提供的可连续变焦的人工晶状体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受力襻以及伸缩部均由医用硬性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18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皮肤创面区域的皮肤建模方法
- 下一篇:一种眼科用人工晶状体取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