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定透明质酸的试剂盒及其制备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58389.3 | 申请日: | 2018-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2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徐运;吴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伊普诺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75 | 分类号: | G01N21/75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王志兴 |
地址: | 236000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经济开发区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质酸 试剂盒 透明质酸结合蛋白 纯化水 溶剂 制备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全自动测试 特异性结合 彼此独立 乳胶微球 检测 偶联 微球 蛋白 放大 应用 联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透明质酸的试剂盒,包括彼此独立的试剂R1和试剂R2双液体组分,试剂R1包括:MES缓冲液、TWEEN 20、PEG‑8000、NaCl,溶剂为纯化水;试剂R2包括:MES缓冲液、EDC、乳胶微球、透明质酸结合蛋白、BSA,溶剂为纯化水。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测定透明质酸的试剂盒的制备和使用方法。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1)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无污染;(2)可应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适合全自动测试;(3)检测时间仅需10min;(4)首创式的利用透明质酸结合蛋白的特异性结合的特性,联合蛋白与微球偶联的反应放大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及生物化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的测定透明质酸的试剂盒及其制备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透明质酸是一种酸性粘多糖,193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眼科教授Meyer等首先从牛眼玻璃体中分离出该物质。透明质酸以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在机体内显示出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润滑关节、调节血管壁的通透性、调节蛋白质、水电解质扩散及运转、促进创伤愈合等。尤为重要的是,透明质酸具有特殊的保水作用,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保湿性最好的物质,被称为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NMF),例如:2%的纯透明质酸水溶液能牢固地保持98%水分。
透明质酸HA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位。血清透明质酸水平主要反映肝脏内皮细胞功能及受损程度:
1、肝硬化:病程长,肝组织纤维化变性程度严重,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明显增高,甚至达1000μg/L以上,主要因为肝硬化时门-腔静脉分流,携透明质酸的体循环血进入肝脏分解代谢减少;肝组织受损,肝内皮细胞数量减少,代谢功能降低;肝硬化时透明质酸增高水平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有密切关系;
2、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血清透明质酸水平亦有较明显改变,前者高于后者,其水平亦与肝细胞损害和肝纤维化活动程度有关。透明质酸水平达165μg/L,可作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的分界;
3、急性肝炎:由于肝细胞受损,坏死物质间接刺激肝脏间质细胞合成透明质酸增多,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可有轻度升高。对肝病患者而言,透明质酸总体水平依据病损和病理改变程度表现为: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可见,透明质酸做作为反映肝细胞纤维化损害的指标,优于谷丙转氨酶,因为谷丙转氨酶在肝细胞停止破坏,肝内纤维化,肝硬化时反而不见升高;
4、肝癌:透明质酸亦可有明显增高;
5、慢性肾炎及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与肌酐、尿素呈正相关。肾病时血清透明质酸可反映肾功能的损害程度。这与血中有毒代谢物聚集刺激组织间质细胞合成透明质酸增多有关;而肾透析前后透明质酸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由于透明质酸是一种大分子物质,而透析用透膜只能滤过分子量小于35000的物质,故透析法不能把透明质酸清除;透明质酸作为肾脏功能损害的一项指标,反映肾损害的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前,测定血清透明质酸的方法主要有电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其中,电化学发光法的检测成本昂贵,检测周期较长,一个检测需要30min,且污染较大;放射免的操作繁琐复杂,检测是时间在30min以上,仪器昂贵,无法大规模开展,且污染较大;酶联免则基本为手工操作,检测时间为90min以上,极难大规模开展。
因此,目前急需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耗时短、成本低、无污染的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的测定透明质酸的试剂盒及其制备使用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耗时短、成本低、无污染的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的测定透明质酸的试剂盒及其制备使用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伊普诺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伊普诺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83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