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电联产全凝式余热回收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55773.8 | 申请日: | 2018-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7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姚伟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葆光节能空调设备厂 |
主分类号: | F24D3/18 | 分类号: | F24D3/18;F24D3/10;F22D11/06;F01K1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6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凝汽器 热电厂 温度调节系统 余热回收技术 冷却水系统 一次网回水 抽汽供热 发电效率 供热效果 热电联产 一次管网 回水 大温差 全凝式 供暖 | ||
提供一种将一次网回水直接进入凝汽器的方法、提高发电效率与供热效果的方法。包括热电厂抽汽供热系统、回水温度调节系统、热电厂凝汽器冷却水系统、大温差供暖一次管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领域,涉及一种降低凝汽器冷却水温度、使冷却水全部冷凝的废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热电联产虽然实现了能源的阶梯利用,但热电厂凝汽器依旧需要将大量低温废热排放掉,排放掉的废热量巨大。
国家大力鼓励余热、废热回收,将回收的热用于居民供暖,热电厂在发电过程中,需要将汽轮机当中的蒸汽冷凝后重新输送回锅炉,这些蒸汽通过凝汽器,将热量释放到凝汽器中的循环冷取水当中,在通过冷却塔或江、河、湖、海水、风机等方式,将这部分热量排除,使冷却水温度降低凝结,重新回到凝汽器当中为做工后的低温乏汽降温,汽轮机做工后的乏汽依然存在大量的热,但温度较低,却扔要将凝汽器当中的冷却水中的高温释放掉。这种释放会造成大量的低温废热被排放到自然界中,这些热无法被直接利用,只有将凝汽器当中的冷却水低温热全部回收,才能保证这部分热不被浪费掉。
大温差供热技术已经成为一项较成熟的技术,它的优点是可扩大供热面积,突破输热管道输送瓶颈,但大温差供热技术无法保证回水温度的稳定,电厂凝汽器冷却水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大温差供热回水无法直接用于汽轮机尾端乏汽的冷却。
发明内容
针对冬季热电厂凝汽器废热品位低不能被利用、热电厂需消耗能源将汽轮机做工后的乏汽冷凝,造成能源浪费巨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一次网回水直接进入凝汽器的方法、提高发电效率与供热效果的方法。
包括热电厂抽汽供热系统、回水温度调节系统、热电厂凝汽器冷却水系统、大温差供暖一次管网。
电厂抽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于驱动吸收式热泵,其中包括一次网回水温度调节吸收式热泵,以及一次网供水一次加热吸收式热泵。第二部分通过汽水换热器为一次网供水进行第三次加热,使其可以用于换热站供热;
回水温度调节系统,用于调整大温差一次网回水温度的系统,一次网回水通过吸收式热泵,将水温调整降低到凝汽器冷却水的温度,同时被提取的温度用于一次网供水二次加热。
热电厂凝汽器冷却水系统,做工后的汽轮机乏汽通过凝汽器冷却,冷却水出水被分为两部分,通过汽轮机中段抽气驱动吸收式热泵,一部分作为吸收式热泵的低温热源,另一部分作为一次网供水。
凝汽器冷却水进水是由两部分水混合而成,一部分通过回水调节系统,将一次网回水温度降低并调整到凝汽器冷却水温度。另一部分作为吸收式热泵的低温热源,温度降低后同样达到凝汽器冷却水使用温度,两部分回水混合,进入凝汽器作为凝汽器冷却水,为做工后的汽轮机乏汽进行冷凝降温,吸收热量的冷却水,同样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吸收式热泵低温热源,另一部分作为一次网供水热源,通过吸收式热泵加温,在通过回水温度调节系统加温,后经过汽水换热器三次加温后为换热站供应热水;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1、该系统是一种全凝式余热回收供热系统,通过大温差供热技术,同时在热电厂侧加入回水温度调节系统,控制回水温度,使一次网供水回水温度降低到凝汽器使用的冷却水温度,同时凝汽器出水作为吸收式热泵的低温热源,温度释放到一次网供水为一次网供水二次加热,一次网回水温度降低后,两者混合,重新作为凝汽器冷却水,从进水口进入为汽轮机乏汽降温。
2、凝汽器出水分成两部分,入水也是由两部分组成。
3、凝汽器冷却水出水分水,将凝汽器出分水分为两部分,出水中使用量较大的作为吸收式热泵低温热源供水,使用量较小的一部分作为一次网供热热水,通过汽轮机中段周期驱动吸收式热泵,将大量的低温热用于提升少量低温热,完成一次网供水一次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葆光节能空调设备厂,未经大连葆光节能空调设备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57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