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接入设备、网络规划设备、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54277.0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92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林敏;张琼;王鑫芯;黄锦华;杨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H04W72/08;H04W74/08;H04W7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智兴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5 | 代理人: | 韩龙;郭群 |
地址: | 51066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通信 方法 无线 接入 设备 网络 规划 终端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接入设备、网络规划设备、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网络规划设备下发的网络规划参数,所述网络规划参数包括TDMA帧的时隙周期以及网络上下行时隙配比;根据所述时隙周期和网络上下行时隙配比确定所述时隙周期的时隙结构,所述时隙结构中包含预设的各业务类型对应的时长,及所述各业务类型对应的时长在所述时隙周期中的位置;根据确定的所述时隙结构为各终端设备分配相应的时隙资源;基于时隙资源分配结果与所述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本发明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质量,提升了空口资源的利用率及网络平均吞吐量,实现了低成本的TDMA制式的无线通信网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接入设备、网络规划设备、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无线通信系统制式,包括WLAN(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无线局域网)系统、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互联接入)系统、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系统以及TD-SCDMA(Time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等,基于上述各种制式的多张无线通信网络,已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如手机通信,无线局域网通信,无线网络回传等方面,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捷,
然而无论是从成本上还是从普及度、便捷性来考虑,WLAN制式无疑是最优的一种方案,能够达到低成本,快速灵活布网,高速通信的目标。LTE、WiMAX、WCDMA以及TD-SCDMA系统,所使用的频段通常需要当地的频率资源管理机构进行授权,组网灵活程度大大降低,并且上述几种制式的芯片成本较高,在实现经济、灵活的无线网络通信方案中,并不占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应用,WLAN技术已经非常成熟。WLAN芯片的价格非常低,WLAN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之一。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WLAN)采用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多址接入协议),但CSMA/CA协议在某些场景中性能表现不佳,比如实时传输性要求较高的VOIP(Voice overInternet Protocol,网络语音电话)、视频流等业务及长距离通信等,当信道竞争环境激烈时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另外由于CSMA/CA协议针对多用户的接入主要是依靠每个无线接入设备相互竞争的方式来获取空口资源进行无线通信,并没有统一的控制节点进行控制,用户QoS时延高,而竞争时的资源开销较大,空口资源利用率偏低,造成整体的资源利用率偏低,传输平均速率较空口的理论速率下降较多。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接入设备、网络规划设备、终端设备。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获取网络规划设备下发的网络规划参数,所述网络规划参数包括TDMA帧的时隙周期以及网络上下行时隙配比;
根据所述时隙周期和网络上下行时隙配比确定所述时隙周期的时隙结构,所述时隙结构中包含预设的各业务类型对应的时长,及所述各业务类型对应的时长在所述时隙周期中的位置;
根据确定的所述时隙结构为各终端设备分配相应的时隙资源;
基于时隙资源分配结果与所述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可选地,所述各业务类型包括广播业务、上行数据业务、下行数据业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42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