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塞式深海用水下蓄能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53749.0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8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肖仕红;唐鹏;刘建生;张辉耀;江涛;蹇宝锐;程成;刘石头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24 | 分类号: | F15B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能器 深海 圆柱形缸体 静水压力 动活塞 活塞式 液腔 深海油气开发 液压控制设备 工作效率 滑动配合 螺纹固定 深海石油 深海作业 制造成本 海水腔 腔端盖 真空腔 端盖 缸体 排出 气腔 钻采 海水 | ||
本发明涉及深海石油钻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深海作业的液压控制设备,是一种活塞式深海用水下蓄能器。在圆柱形缸体的两端分别螺纹固定液腔端盖和气腔端盖;在圆柱形缸体的内部滑动配合有动活塞;动活塞将缸体分为液腔、气腔、真空腔和海水腔四个腔,巧妙的利用海水自身的静水压力,使蓄能器在深海工作时不受静水压力影响,提高水下蓄能器有效液的排出和工作效率,减少结构尺寸和降低制造成本,从而满足深海油气开发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海石油钻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深海作业的液压控制设备,是一种活塞式深海用水下蓄能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陆地油气资源储备已无法满足需求,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已开始由陆地、浅水到深水海域转移,这对深海钻采设备使用的蓄能器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水深的增加,由于静水压力的影响,蓄能器所受压力逐渐增大而有效容积逐渐减小,进而导致蓄能器所排出的有效液量越来越小,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同时增大了零件尺寸。当达到一定水深时,常规蓄能器将不再适用。为了满足深海钻采设备正常工作需要,需开发新的水下蓄能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克服海水静水压力对蓄能器有效容积的影响,提高水下蓄能器有效液的排出,利用海水静水压力为深海作业的水下液压设备提供充足的能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结构尺寸和制造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活塞式深海用水下蓄能器,主要由液腔端盖、缸体、密封丝堵、导向环Ⅰ、导向环Ⅱ、导向环Ⅲ、海水过滤器、气腔端盖、保护帽、单向充气阀、动活塞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缸体的一端螺纹固定液腔端盖,另一端螺纹固定气腔端盖;所述液腔端盖有与液腔连通的液腔通孔,液腔通孔外端设置有锥形内螺纹;所述气腔端盖外端面中心处有沉头槽,沉头槽中心有与气腔连通的气腔通孔,气腔通孔外端固定有单向充气阀,在气腔端盖外端面螺钉固定有保护帽;所述圆柱形缸体与阶梯型动活塞滑动配合,阶梯型动活塞小直径段与缸体形成真空腔,缸体有与真空腔连通的真空腔通孔,在真空腔通孔外端固定有密封丝堵;所述圆柱形缸体与阶梯形动活塞滑动配合,动活塞大直径端部与缸体和气腔端盖共同形成海水腔,缸体有与海水腔连通的海水腔通孔,在海水腔通孔外端连接有海水过滤器,海水过滤器可用海水补偿器替换;所述动活塞与气腔端盖滑动配合共同形成气腔。
所述动活塞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阶梯型筒形结构。
所述气腔端盖内端孔内径与动活塞小直径段内径相同,气腔端盖内端外径与动活塞大直径段内径相同。
在液腔端盖与缸体之间有密封垫片和密封圈;在气腔端盖与缸体之间有密封垫片和密封圈;在动活塞小直径段与缸体之间有密封圈和导向环Ⅲ,动活塞大直径段与缸体之间有密封圈和导向环Ⅰ;动活塞与气腔端盖内端之间有密封圈和导向环Ⅱ。
真空腔通孔端部有凹槽。
根据本发明一种活塞式深海用水下蓄能器的结构原理,能衍生2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形式在气腔内加弹簧,即在动活塞的内端面上固定有压缩弹簧。利用弹簧压缩后储存能量的原理与气体压缩后储存能力原理相同。另一种形式在气腔内同时加入弹簧和充入一定压力的气体。2种形式的活塞式深海水下蓄能器都能利用海水的静水压力,增加弹簧后,可提高活塞的反应速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活塞式深海用水下蓄能器,通过动、静活塞将缸体分为液压腔、真空腔、海水腔和气腔,巧妙利用海水自身的静水压力,使蓄能器在深海工作时不受海水静水压力的影响,提高了蓄能器的有效液量排出和工作效率,降低了结构尺寸和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活塞式深海用水下蓄能器结构剖面示意图,是预充压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活塞式深海用水下蓄能器结构示意图,是蓄能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活塞式深海用水下蓄能器结构示意图,是释放状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37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热炉步进梁势能回收液压节能系统
- 下一篇:一种油品添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