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流高压大电流快速开关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52269.2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2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黄鹏程;龙佼佼;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朗辉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42 | 分类号: | H01H33/42;H01H33/666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王桂名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创新***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机构 金属板 储能电容 大电流快速开关 交流高压 运动机构 金属盘 磁铁 导杆 真空灭弧室 导杆顶部 分闸开关 分闸线圈 合闸线圈 连接导杆 向上延伸 向下延伸 合闸 电连接 分闸 软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流高压大电流快速开关的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上固定机构、下固定机构,所述的上固定机构与下固定机构之间设置有运动机构;所述的运动机构包括金属盘和运动软铁,所述的金属盘连接导杆,所述的导杆向上延伸至上固定机构上方,导杆顶部设置有真空灭弧室,所述的导杆向下延伸至下固定机构下方;所述的上固定机构包括上固定机构金属板,和设置于上固定机构金属板上的分闸线圈、合闸磁铁;所述的下固定机构包括下固定机构金属板,和设置于下固定机构金属板上的合闸线圈、分闸磁铁;所述的上固定机构、下固定机构分别与储能电容电连接,且储能电容与上固定机构之间、储能电容与下固定机构之间均设置有合分闸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流高压大电流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高压大电流快速开关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人类对电力的需求也逐年增长。各种大容量电力机组、大功率电气设施等不断地投入运行,电路系统的短路电流强度不断增加,电路系统的短路概率也在不断地增加。故此电力系统对高压大电流的电力开关要求也越来越高。
常用的交流高压大电流的电力开关主要有永磁动作机构、电磁动作机构、液压动作机构、弹簧动作机构等,为合分闸提供动力。分闸时间一般为30-60ms,合闸时间一般为50-100ms。
合分闸时间越慢,真空灭弧室内部的触头燃弧时间变长,触头烧蚀越严重。合分闸时间越快,真空灭弧室使用次数就越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分闸速度,可以大大提高高压大电流真空灭弧室的使用寿命。
我国交流电网工频为50Hz(一个周期20ms),即传统的的分闸机构的工作时间大于一个工频周期。分闸时间越慢,即故障电流持续的时间越长,对电网及设备的损害就越大。所以故障时分闸时间越短,对电网及用电设备越有利。
通过以上分析传统的动作机构带动的高压大电流开关难以实现快速合分闸的需求。国内外现在集中力量研究基于电磁斥力的合、分执行机构。该机构有较快的合分闸速度,能满足现有设备对合分闸速度的要求。但各种基于电磁斥力的合分闸机构比较复杂,其结构叠加层数较多。一般由合闸磁铁、运动软铁、分闸磁铁、分闸线圈、金属盘、合闸线圈等。这样的机构至少会有六层结构,占用较大的纵向空间。并且复杂的结构会产生较高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交流高压大电流快速开关的装置,结构紧凑且稳定可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空间的浪费,且易于加工,便于安装维修及设备升级,同时执行机构的结构加工用料大幅减少,降低了执行机构的制造成本,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交流高压大电流快速开关的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上固定机构、下固定机构,所述的上固定机构与下固定机构之间设置有运动机构;
所述的运动机构包括金属盘和运动软铁,所述的金属盘连接导杆,所述的导杆向上延伸至上固定机构上方,导杆顶部设置有真空灭弧室,所述的导杆向下延伸至下固定机构下方;
所述的上固定机构包括上固定机构金属板,和设置于上固定机构金属板上的分闸线圈、合闸磁铁;
所述的下固定机构包括下固定机构金属板,和设置于下固定机构金属板上的合闸线圈、分闸磁铁;
所述的分闸线圈、合闸线圈面积大小一致,且分闸线圈、合闸线圈上下正对、平行布置;
所述的上固定机构、下固定机构分别与储能电容电连接,且储能电容与上固定机构之间、储能电容与下固定机构之间均设置有合分闸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固定机构金属板与所述的机架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下固定机构金属板与所述的机架固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朗辉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朗辉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22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