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微电极法血液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52029.2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85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郭确;林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力天(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327 | 分类号: | G01N27/327;G01N27/30;G01N27/48;G05B11/42;G05D23/19;G05D23/2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74 | 代理人: | 李俊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公***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微电极 血液 检测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微电极法血液检测仪,包括壳体、LCD液晶显示器、检测电路系统。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微电极法血液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采用电化学分析中的三电极体系传感器,通过测定施加电势后样品电流突变所需的时间,在微系统环境下测定血液流动的性质,排除了不同操作人员在取样过程中产生的差异,血凝和血栓的检测指标达到秒级的时间,实现了全自动“傻瓜式”床旁诊断,不仅适用于医院或检验中心,而且可作用家用的预防性诊断仪,具有检测可靠稳定、使用成本较低、便于大众化预防使用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便携式微电极法血液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血细胞残片、血栓及血流变等的检测指标与临床各种疾患有着密切联系,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静脉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溶血、尿毒综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炎等。中医药关于活血化瘀的理论与治疗工作研究也都涉及止血与血栓问题。
在血栓/止血实验室中最常用的设备就是血液凝固分析仪(以下简称血凝仪)。利用血凝仪进行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可为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溶栓以及抗凝治疗的监测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指标。
血凝仪的发展历史:
1910年Kottman发明了世界上最聚早的血凝仪,通过测定血液凝固时的粘度的变化来反映血浆凝固的时间。
1922年,Kugelmass用浊度计通过测定透射光的变化来反映血浆凝固时间。
1950年,Schnitger和Gross发明了基于电流法的血凝仪。
60年代,机械法血凝仪得到开发。
70年代以后,由于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使各种类型的全自动血凝仪先后问世。
80年代,由于发色底物的出现并应用于血液凝固的检测,使全自动血凝仪除了可以进行一般的筛选试验外,尚可以进行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单个因子的检测。
80年代末,双磁路磁珠法的发明给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带来新概念,由于其独特的设计原理,使光学法检测的一些影响因素在本类型的检测仪器上均不复存在。
90年代,全自动血凝仪免疫通道的开发又为血栓与止血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前国内外各生产厂家生产的半自动血凝仪都是基于凝固法对血液凝固过程进行测量的。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酶反应的结果。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当某一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可使许多凝血因子按一定的次序先后被激活,彼此之间有复杂的催化作用,被称为“瀑布样学说”。这种“瀑布样学说”产生的激变在血液的生物物理特性上表现为,电阻增大(电流法)粘度增强(磁珠法),浊度上升(光学法)。由于电流法测量可靠性差,因此为磁珠法和光学法所替代。
光学法血凝仪是根据血浆凝固过程中浊度的变化来测定凝血功能。根据仪器不同的光学测量原理,又可分为散射比浊法和透射比浊法两类。
散射比浊法是根据待验样品在凝固过程中散射光的变化来确定检测终点的。在该方法中检测通道的单色光源与光探测器呈90°直角,当向样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剂后,随样品中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过程,样品的散射光强度逐步增加。当样品完全凝固以后,散射光的强度不再变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点作为0%,凝固终点作为100%,把50%作为凝固时间。光探测器接收这一光学的变化,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再被传送到监测器上进行处理,描出凝固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力天(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国力天(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20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