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混凝土块材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43615.0 | 申请日: | 2018-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8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马志鸣;肖建庄;段珍华;张青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7/24;C04B18/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混凝土 块材 矿物掺合料 再生粗骨料 再生细骨料 粉煤灰 再生粉体 高活性再生粉体 水泥基材料 粉体性能 供应不足 混凝土块 建筑垃圾 水化反应 再生骨料 资源化 制备 力学 配方 再生 生产 缓解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高活性再生粉体和再生骨料制备再生混凝土块材的配方。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基于“再生粉体‑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体系下再生混凝土块材的生产方法。本发明利用“再生粉体‑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再生混凝土体系制得的再生混凝土块材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强度等级范围从5‑50MPa,满足不同工况下混凝土块材强度的要求。本发明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由于再生粉体性能与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性能类似,具有较高的活性,可以促进水泥基材料的二次水化反应,进而缓解现阶段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供应不足的现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块材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垃圾中的废混凝土和废红砖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80%,对废混凝土和废红砖进行资源化处置生产再生原料是减少建筑垃圾总量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生产的再生原料主要是粒径在0.15-5mm的再生细骨料和粒径在5-31.5mm的再生粗骨料。即,将废混凝土和废红砖经过破碎、清洗与分级后生产出不同级配的再生骨料,将再生粗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骨料配制成的混凝土成为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作为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降低了建筑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有效的利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可以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再生骨料附着老砂浆和新老界面过渡区的存在,降低了所制备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实际工程中再生骨料大多用于低强度混凝土的制备,附加值较低。现阶段,我国急需研发具有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再生原料和再生制品,进而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而且,我国建筑废物资源化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建筑废物资源化效率约为5-10%,远低于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筑资源化率可达到90%),所以亟待研发出一种可以大量消纳建筑废物资源化再生原料的建材产品,改变现有利用再生骨料取代天然骨料进而制备再生混凝土的资源化利用单一模式。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粉煤灰的产能近些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粉煤灰已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需开发出一种与粉煤灰具有相似性能的矿物掺合料。为推进绿色再生建材的发展,应研发出一种既可以替代混凝土中胶凝材料,又可以替代其中骨料的再生混凝土体系。同时,考虑到我国砖和砌块类块材需求量巨大,而且生产工艺简单,将再生原料应用于混凝土块材的制备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资源化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生利用”。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结合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和粉煤灰供应不足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建筑垃圾制备的活性再生粉体和再生粗细骨料,将活性再生粉体作为胶凝材料使用,再生粗细骨料分别替代天然粗细骨料,与其它组分相配合,从而制备再生混凝土块材。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废料利用率高、附加值高、工艺简单、受力性能好、绿色环保的再生混凝土块材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再生混凝土块材的配方,以重量份计,所述配方包括以下组分:
优选地,所述一种再生混凝土块材的配方,以重量份计,所述配方包括以下组分:
更优选地,所述再生混凝土块材的配方,以重量份计,所述配方包括以下组分:
优选地,所述再生混凝土块材选自再生砖或砌块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436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