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细纱机用全向RFID标签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33911.2 | 申请日: | 201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4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基宏;江红霞;尹双瑶;李敏;赵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13/00 | 分类号: | D01H13/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纱机 全向 rfid 标签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细纱机用全向RFID标签,属于纺织技术领域。所述RFID标签的电子芯片粘贴在支架的一端,第一组线圈缠绕在所述支架的另一端,所述支架插在纱管中。本发明将RFID标签的电子芯片集成在纱管管体的内部或顶面,因而使集成后的纱管具有结构简单,封装牢固,寿命长,不影响纱管形状和管纱成形等优点,双线圈设计延伸了读写位置,使得线圈和芯片布置位置不受限制。线圈平面与纱管的轴线垂直时,读写器从纱管的顶端读取时,不受纱管是否处于转动状态的影响,RFID标签均可以正常工作;线圈的轴线与纱管的轴线交叉是,读写器可以全方位读取和写入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纱机用全向RFID标签,属于纺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纺织企业还不能做到对细纱机进行单锭检测。如果与细纱机某个锭子或与其相关的某个机构出现故障,导致该锭细纱纺纱质量出现问题,很难在细纱的生产过程中被发现,即使在纺纱结束后通过抽查发现某管细纱出现质量问题,也无法追查该出现质量问题的纱管是由细纱机的哪一个锭子纺制的,因此也就无法尽快地消除这种单锭或多锭引起的纺纱质量问题。现有自动络筒机可以完成对每管细纱质量的检验与统计,但这种质量检验同样无法确定有质量问题的纱管是由细纱机的哪一个锭子纺出的。如果能够对纱管进行唯一的编码及识别,并且检测纺纱过程中纱管在细纱机上的位置,则可以充分利用自动络筒机的细纱质量检测功能,进行细纱机每个锭子运行情况的诊断及每管细纱的质量监控。
CN101525098A公开了一种细纱质量管理用条形码纱管,将条形码粘贴到纱管壁上,以期实现纱管的功能化、信息化,试图解决该问题。但为了能够正常读取条形码的信息,管纱不能纺满管,使原有卷装遭到破坏,否则会将粘贴的条形码遮住,从而影响条形码信息的读取,实用意义不大。CN101525097A公开了另一种细纱质量管理用信息化纱管,直接将电子标签粘贴到纱管上,实现纱管的功能化、信息化,利用射频读写方法來解决该问题。但该方法同样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直接将电子标签贴于纱管壁上,无论是贴在内侧还是外侧,所得纱管只适用于静态、较低运行速度或较低转速时对纱管的识别,而无法适应高速纺纱的要求,即不能适应对纺纱过程中高速旋转的纱管进行射频读写的要求,因此该方法所得纱管的实际使用受到极大限制;其次,如果将电子标签粘贴在纱管的外侧,由于电子标签本身具有一定厚度(一般为0.8mm),加上粘贴的环氧树脂和封装材料的厚度,将会影响纱管的外形结构,进而影响管纱的成形,与加装电子标签的本意相违;而如果将电子标签粘贴在纱管的内侧,则难于进行实际粘贴操作;再次,粘贴电子标签后的纱管,粘贴电子标签处的纱管直接增大,局部形状外凸,使用过程中容易磨损毁坏,减少电子标签纱管的使用寿命,或丧失电子标签的功能;最后,由于使用环氧树脂在纱管上封装粘贴电子标签后,需要进行烘干处理,因此,这种粘贴方法工艺过程复杂,耗费时间,浪费能源,也有一定程度污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细纱机用全向RFID标签。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细纱机用全向RFID标签,所述RFID标签的电子芯片粘贴在支架的一端,所述RFID标签的天线由一组或两组线圈组成,并缠绕在所述支架的另一端,所述支架插在纱管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RFID标签的天线由一组线圈组成,该线圈垂直于所述支架的轴心线缠绕在所述支架上,或者与所述支架的轴心线成45度夹角绕在所述支架上。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RFID标签的天线由两组线圈组成,第一组线圈与所述支架的轴心线成45度夹角绕在所述支架上,第二组线圈与所述支架的轴心线成-45度夹角绕在所述支架上。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组线圈、所述第一组线圈及电子芯片之间相互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组线圈与电子芯片连接,所述第一组线圈两端悬空或者不安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为非导磁材料或者导磁材料。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为圆柱形或半圆形或多边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339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