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26708.2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54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赵保强;常俊仁;张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24 | 分类号: | H04W36/24;H04W36/30;H04W36/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孙涛;毛威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换 方法 终端设备 网络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该切换方法包括:该切换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根据门限值配置信息,确定第一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值,该门限值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信息或门限值更新信息,该第一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小区质量变化率门限值和至少两个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值;该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值,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测量报告;该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该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一切换命令,该第一切换命令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从该第一网络设备切换到第二网络设备。本申请实施例的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门限值配置信息选择或者更新触发测量报告的门限值,有助于防止终端设备持续触发测量报告,从而减少终端设备的系统开销。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切换是指在移动通信的过程中,在保证通信不间断的前提下,把通信的无线连接链路从一个小区转换到另一个小区的过程。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时,或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其他原因使通信质量下降时,终端设备会向当前小区发送测量报告,以使得将其转换到另一个基站上去,以保证正常的通信。
现有的条件切换方法中,对于在小区边缘低速徘徊或静止的终端设备,在触发测量报告之后,服务基站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目标基站回复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并为该终端设备预留资源,服务基站发送条件切换命令给该终端设备,由于该终端设备移动缓慢或静止,切换条件长时间不满足,在定时器超时后该终端设备会丢弃条件切换命令。此时小区质量满足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因此该终端设备会向服务基站发送一条测量报告,条件切换准备过程会重复执行。每一次重复以上步骤都会引发两条空口消息和两条Xn消息,并且目标小区会一直为该终端设备预留资源,带来非常大的系统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门限值配置信息选择或者更新触发测量报告的门限值,有助于防止终端设备持续触发测量报告,从而减少终端设备的系统开销。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切换方法,该切换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根据门限值配置信息,确定第一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值,该门限值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信息或门限值更新信息,该第一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小区质量变化率门限值和至少两个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值;该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值,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测量报告;该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该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一切换命令,该第一切换命令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从该第一网络设备切换到第二网络设备。
具体而言,该门限值更新信息为第四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值或者门限值变化步长。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小区质量变化率门限值由协议预定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门限值配置信息选择或者更新触发测量报告的门限值,有助于防止终端设备持续触发测量报告,从而减少终端设备的系统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门限值配置信息包括该第一信息,该方法还包括:该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该第一网络设备的测量控制消息,该测量控制消息包括该第一信息;其中,该终端设备根据门限值配置信息,确定第一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值,包括:该终端设备根据小区质量变化率和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一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值。
本申请实施例的切换方法,通过在测量控制消息中携带第一信息,有助于防止终端设备持续触发测量报告,从而减少终端设备的系统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门限值配置信息包括该第一信息,该方法还包括:该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该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二切换命令,该第二切换命令包括第二切换条件和该第一信息;其中,该终端设备根据门限值配置信息,确定第一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值,包括:在预定时间内,该终端设备不满足该第二切换条件,该终端设备根据小区质量变化率和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一测量报告触发门限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67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