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钻井液中除硫剂的含量检测方法和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20230.2 | 申请日: | 201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8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朱金智;舒小波;张绍俊;陈俊斌;李有伟;刘翔;杨成新;张震;任玲玲;李家学;吴晓花;徐兴梁;陈林;陆海瑛;王孝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42 | 分类号: | G01N27/42;G01N3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丹;黄健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硫化物 除硫剂 钻井液 混合液 消耗率 含量检测 检测装置 标准液 标准曲线 井下安全 钻井成本 碱反应 有效地 钻井 过滤 检测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钻井液中除硫剂的含量检测方法和检测装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混合待测钻井液、第一碱反应物和硫化物标准液,得待测混合液,其中,所述硫化物标准液为含有硫化物的水溶液;搅拌所述待测混合液,过滤,得待测滤液;根据所述待测混合液和待测滤液,获取所述硫化物的消耗率;通过所述硫化物的消耗率和除硫剂含量‑硫化物消耗率标准曲线,获取所述待测钻井液中除硫剂的含量。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出钻井液中的除硫剂的含量,对降低钻井风险、保障井下安全、控制钻井成本至关重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分析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钻井液中除硫剂的含量检测方法和检测装置,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硫化氢是一种剧毒气体,当空气中的含量只有0.04mg/m3时即可闻到强烈的臭鸡蛋气味,当含量达到150-300mg/m3及以上时,由于嗅神经麻痹,反而不易嗅出硫化氢的存在,因此不能依靠嗅觉来判断是否有硫化氢的存在,更不能依靠臭味强烈与否来判断硫化氢的危险程度。
在石油开采的钻井过程中,钻遇硫化氢地层时,硫化氢会迅速腐蚀钻具,严重影响钻井效率,减少钻具的使用寿命。硫化氢侵入钻井液以后,会改变钻井液使用性能,引起钻井液pH值、黏度等发生变化。当硫化氢随钻井液循环至地面以后,若处理不好,硫化氢会扩散至空气中,对现场工作人员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
针对钻井过程中的硫化氢污染,通常采用除硫剂进行除硫。在进入含硫化氢地层前,需预先在钻井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除硫剂进行预处理,并维持钻进过程中除硫剂的有效含量,是降低钻井事故和保障钻井安全的有效手段。针对除硫剂的检测,目前采用HG/T2523-2007标准将除硫剂进行酸溶后,采用滴定分析法测定除硫剂中锌离子的含量,利用锌离子在除硫剂中的重量百分数测算出除硫剂含量。然而,该标准不适用于含有铁、钙等多种金属离子的除硫剂检测。当钻井液中存在硫化物沉淀以后,若仍然采用酸溶处理会导致测试结果偏高,不能真实反应钻井液中除硫剂的有效含量。此外,钻井液中处理剂成分复杂,采用酸溶-滴定分析,易受样品中其他组分干扰。
在实际现场钻井过程中,目前还没有测定钻井液中有效除硫剂含量的检测方法,现场工程师往往凭借个人经验添加除硫剂。因此,如何有效地检测出钻井液中的除硫剂含量,对降低钻井风险、保障井下安全、控制钻井成本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钻井液中除硫剂的含量检测方法和检测装置,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出钻井液中的除硫剂的含量,对降低钻井风险、保障井下安全、控制钻井成本至关重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钻井液中除硫剂的含量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混合待测钻井液、第一碱反应物和硫化物标准液,得待测混合液,其中,所述硫化物标准液为包括硫化物的水溶液;
搅拌所述待测混合液,过滤,得待测滤液;
根据所述待测混合液和待测滤液,获取硫化物的消耗率;
通过所述硫化物的消耗率和除硫剂含量-硫化物消耗率标准曲线,获取所述待测钻井液中除硫剂的含量。
具体地,待测钻井液中具有未知含量的除硫剂,硫化物标准液为含有已知量硫化物的溶液,第一碱反应物用于固定硫化物标准液中的硫离子。
当对待测混合液搅拌后,待测钻井液中的除硫剂会与硫化物标准液中的硫化物发生反应,从而消耗硫化物标准液中的部分硫化物,对该反应体系进行过滤后,滤液即为待测滤液。
通过待测混合液中与待测滤液量,能够获取硫化物的消耗率。
在获取硫化物消耗率后,将该硫化物消耗率带入除硫剂含量-硫化物消耗率标准曲线中,从而根据该标准曲线获得当前除硫剂含量,即待测钻井液中的除硫剂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02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