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式升降平台系统及其拼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20056.1 | 申请日: | 201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53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闻照峰;乔会丹;邰冶;刘帅;崔泽;钟振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3/28 | 分类号: | E04G3/28;E04G5/00;E04G5/04;E04G2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晁璐松;朱丽岩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升降 平台 系统 及其 拼装 方法 | ||
1.一种集成式升降平台系统,包括有平台支架(1)、竖向导轨(2)和平台架(3);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台支架(1)沿着已完成楼层(4)的外侧面搭设、且与已完成楼层(4)拉结连接;
所述竖向导轨(2)有一组、平行间隔布置在已完成楼层(4)的外侧面上,且与已完成楼层(4)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竖向导轨(2)的顶部超出最上层已完成楼层(4)的顶部;
所述平台架(3)搭设在平台支架(1)上;其中,平台架(3)的内侧与竖向导轨(2)可拆卸连接,平台架(3)的上部超出已完成楼层(4)的顶部、位于待施工楼层的外侧;所述平台架(3)包括有平台板(3.1)、竖向龙骨(3.2)和安全网(3.3);所述平台板(3.1)有一组、沿竖向平行间隔布置;所述竖向龙骨(3.2)有两组,分别布置在一组平台板(3.1)的内外两侧;其中,每组竖向龙骨(3.2)均沿平台板(3.1)的长轴方向平行间隔布置,并且相邻的两根竖向龙骨(3.2)与相邻的两块平台板(3.1)围城矩形框架;所述安全网(3.3)有一组,分别对应连接在平台板(3.1)外侧的矩形框架中;所述竖向导轨(2)的水平切面呈T形,包括有横向侧面(2.1)和纵向侧面(2.2);所述纵向侧面(2.2)为一块竖向板,在竖向板上、沿其长轴方向间隔开设有螺栓孔;所述横向侧面(2.1)包括有两根竖杆(2.2.1)和一组沿竖向连接在两根竖杆(2.2.1)之间的水平杆(2.2.2);所述竖向板的一条侧边通过一组连接短杆(2.3)与一组水平杆(2.2.2)对应连接;所述竖向导轨(2)插设在导座主体(6.1)上的滑槽(6.3)中,并且竖向导轨(2)的纵向侧面(2.2)与滑槽(6.3)中的纵向板(6.4)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式升降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支架(1)包括有立杆(1.1)、横杆(1.2)和纵杆(1.3);所述立杆(1.1)有两排、两排立杆(1.1)沿横向间隔布置;其中,每组立杆(1.1)沿纵向平行间隔布置;
所述横杆(1.2)有多组,其中每组横杆(1.2)沿竖向平行间隔连接在横向相邻的两根立杆(1.1)之间;
所述纵杆(1.3)有多组,沿横向平行间隔铺设在横杆(1.2)的上方;其中最上层的纵杆(1.3)铺设在横杆(1.2)的下方,并且与对应的横杆(1.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式升降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支架(1)的顶部位于已完成楼层(4)顶部以下位置处,且与已完成楼层(4)顶部的距离为100mm~30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成式升降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已完成楼层(4)的楼板上、靠近外侧面的位置处预埋有第一预埋件(5);所述平台支架(1)中、靠近已完成楼层(4)一侧的立杆(1.1)与第一预埋件(5)对应拉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集成式升降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已完成楼层(4)的外侧面上预埋有导座(6);所述竖向导轨(2)与已完成楼层(4)上的导座(6)之间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集成式升降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导轨(2)与平台架(3)的竖向龙骨(3.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集成式升降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板(3.1)由一组平台板单元拼接而成;其中,每块平台板单元包括有矩形框边(3.1.1)和连接在矩形框边(3.1.1)顶部的面板(3.1.2);在矩形框边(3.1.1)的侧面上、沿其轴向间隔开设有连接孔(3.1.3);在矩形框边(3.1.1)的内部、位于面板(3.1.2)下方还设有水平支撑;
所述竖向龙骨(3.2)的侧面、沿其长轴向间隔开设有穿孔(3.2.1);所述竖向龙骨(3.2)与平台板(3.1)之间通过穿设在穿孔(3.2.1)和连接孔(3.1.3)中的螺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005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