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大规模MIMO的自适应混合检测接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07281.1 | 申请日: | 2018-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72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许威;杜劲波;赵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413 | 分类号: | H04B7/0413;H04B7/08;H04L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冯艳芬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大规模 mimo 自适应 混合 检测 接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大规模MIMO的自适应混合检测接收方法,包括:(1)信息传输前,基站依据基站到每个用户的下行信道信息,设计对每个用户的模拟检测矢量;(2)将模拟检测矢量整合为模拟检测矩阵;(3)判断实际用户数是否大于设定用户数门限值,若是,执行(5),否则执行(4);(4)根据基站的天线数和用户数计算信噪比门限值,若当前的传输信噪比小于信噪比门限值,则执行(5),否则执行(6);(5)根据模拟检测矩阵和信道信息计算得到有效信道矩阵,并将有效信道矩阵的共轭转置作为检测矩阵,进行接收检测;(6)将检测矩阵设为单位矩阵,进行接收检测。本发明在降低系统复杂度的同时提升系统容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规模天线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面向大规模MIMO的自适应混合检测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MIMO技术利用多根天线共同传输来获得通信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平衡。而大规模MIMO技术,在基站配置大规模的天线阵列(天线数目从几十到几千),利用空分多址技术,使基站在同一时频资源内同时服务很多个用户。由于大规模MIMO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大通信自由度,为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阵列增益和干扰抑制增益,使得小区的总频谱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大规模MIMO技术被认为是5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传输技术之一。然而,大规模MIMO的实现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射频(Radio Frequency,RF)链数目的庞大可能会造成巨大的能耗和系统复杂度。混合检测由于只需要有限的RF链,成为了大规模MIMO技术实际部署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模拟检测网络由移相器构成,其元素的模值恒定,只能对信道的角度进行处理。这一非凸的条件对混合检测的最优设计造成了相当的难度。因此,对于多用户的混合检测,现有研究多采用两步设计:第一步,在忽略多用户干扰的条件下采用模拟检测使得各用户的信号能量最大化;第二步,采用迫零数字检测抵消用户间干扰。这一设计不仅将模拟检测的部分转化成了单用户问题,大大减小了问题的复杂度,而且该设计被证明拥有渐进最优的性能。然而,在以往研究的推导中,模拟检测已经将有效信道矩阵近似地转化为单位对角阵。这说明模拟检测已经对多用户干扰起到了一定的抑制效果,因此,大规模MIMO混合检测系统的收发结构的设计和优化便成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现有方案中,都是孤立地在大规模MIMO系统中采用混合检测或模拟检测,没能灵活地将两种方案联合运用,取长补短,从而达到系统容量性能的优化。
发明人研究发现,通过推导系统容量的闭合表达式,可以定量地比较混合检测和模拟检测在不同条件下的容量性能,从而给出量化的系统收发结构设计与优化方法。因而,非常有必要研究该系统下基于系统参数的收发结构的设计与优化,实现系统性能和复杂度的优化。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面向大规模MIMO的自适应混合检测接收方法,使得在降低系统复杂度的同时提升系统容量。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面向大规模MIMO的自适应混合检测接收方法包括:
(1)信息传输前,基站依据基站到每个用户的下行信道信息,设计基站对每个用户的模拟检测矢量;
(2)将所有用户的模拟检测矢量整合为模拟检测矩阵;
(3)判断实际用户数是否大于设定用户数门限值,若是,则采用混合检测接收方法,执行(5),否则执行(4);
(4)根据基站的天线数和用户数计算信噪比门限值,若当前的传输信噪比小于信噪比门限值,则采用混合检测接收方法,执行(5),否则采用模拟检测接收方法,执行(6);
(5)根据模拟检测矩阵和信道信息计算得到有效信道矩阵,并将有效信道矩阵的共轭转置作为检测矩阵,进行接收检测;
(6)将检测矩阵设为单位矩阵,进行接收检测。
进一步的,步骤(1)中用户k的模拟检测矢量ak的计算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072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