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吸尘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73106.6 | 申请日: | 2017-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64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鸟泽阳;佐藤毅;田中正俊;大塚裕司;町田幸雄;市川洋光;村田博光;清水孝吉;大岛郁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47L9/00 | 分类号: | A47L9/00;A47L9/12;A47L9/2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高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吸尘器 | ||
提出一种重量分配良好、使吸尘器主体的操作的轻快性提高的电动吸尘器。电动吸尘器具备:一次电动送风机(15),使负压产生;分离部(64),从被由一次电动送风机(15)产生的负压吸入的含有尘埃的空气中使尘埃分离;过滤器部(69),从穿过第一分离部(68)的含有尘埃的空气中将尘埃分离;以及联络风路(66),将从过滤器部(69)流出的空气向一次电动送风机(15)引导。分离部(64)及联络风路(66)配置在一次电动送风机(15)与过滤器部(69)之间,并且相互并列设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夹在第二分离部(过滤器)及第二集尘部(细尘收容部)与第一集尘部(粗尘分离室)之间而配置的第一分离部(粗尘过滤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59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电动送风机将穿过了第二分离部的清洁的空气吸入。这样的路径的途中,如以往的电动吸尘器那样将第一分离部夹在第二分离部及第二集尘部与第一集尘部之间配置,从使风路长变短的观点看是有利的。
可是,在第一分离部、第一集尘部、第二分离部及第二集尘部中,第二分离部与其他部分相比构造复杂且重量较重,电动送风机与它们相比重量更重。因此,吸尘器主体的重心容易受电动送风机的配置支配,并且吸尘器主体的重量分配对第二分离部有较大影响。
即,为了调整吸尘器主体的重量分配、使吸尘器主体的操作的轻快性提高,要将电动送风机、第一分离部、第一集尘部、第二分离部及第二集尘部的配置从以往的电动吸尘器较大地变更。
所以,本发明提出一种重量分配良好、使吸尘器主体的操作的轻快性提高的电动吸尘器。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具备:电动送风机,使负压产生;第一分离部,从被由上述电动送风机产生的负压吸入的含有尘埃的空气中使上述尘埃分离;第二分离部,从穿过上述第一分离部的包含上述尘埃的空气中使上述尘埃分离;以及联络风路,将从上述第二分离部流出的空气向上述电动送风机引导;上述第一分离部及上述联络风路配置在上述电动送风机与上述第二分离部之间,并且相互并列设置。
此外,优选的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第一分离部使含有上述尘埃的上述空气直线前进,通过作用于上述尘埃及上述空气的惯性力的差,从上述空气中使上述尘埃中的比较重的尘埃分离。
进而,优选的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第二分离部具有从含有上述尘埃的上述空气中将上述尘埃中的比较轻的尘埃过滤分离的过滤器。
进而,优选的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具有与上述第一分离部及上述联络风路并列设置,将由上述第一分离部分离的、尘埃中的比较重的尘埃积存的粗尘集尘室。
此外,优选的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具备:主体箱,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与上述第一分离部相连的吸入口;以及一对车轮,将上述主体箱可行驶地支承;上述一对车轮中间夹着上述电动送风机、上述第一分离部、上述第二分离部及上述联络风路;上述第一分离部配置在上述主体箱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上述第二分离部向上述主体箱的一方的侧部偏倚;上述电动送风机向上述主体箱的另一方的侧部偏倚。
进而,优选的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夹着上述车轮的旋转中心线配置在上述吸入口的相反侧的二次电池。
进而,优选的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夹着上述车轮的旋转中心线配置在上述吸入口的相反侧、将上述粗尘集尘室包围的二次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未经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31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加热液体食物物质的机器
- 下一篇:配量设备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