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层玻璃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63934.1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3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野田隆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C27/12 | 分类号: | C03C27/12;B32B17/10;B61D25/00;B60J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片材 芯材 夹层玻璃 粘接层 外侧表面 覆盖板 树脂板 树脂制 优选 破损 | ||
夹层玻璃10具备:包含树脂板12的芯材11、以及在芯材11的两个表面经由粘接层15a和15b而层叠的第一玻璃片材13a和第二玻璃片材13b。第一玻璃片材13a和第二玻璃片材13b的厚度均薄于芯材11的厚度。在第一玻璃片材13a的外侧表面经由粘接层15c而层叠有树脂制的覆盖板14。由此,在质量轻的同时,能够抑制由飞来物的撞击所致的局部破损。第一玻璃片材13a和第二玻璃片材13b的厚度均优选为芯材11的厚度的1/5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芯材的两面经由粘接层而层叠玻璃片材的夹层玻璃。
背景技术
窗玻璃通常使用单层的板玻璃。但是,单层的板玻璃容易因破裂而发生破损,且质量大,因此,寻求更为安全且轻量的窗玻璃。对于交通工具(例如汽车、火车、飞机等)的窗玻璃而言,安全性和轻量性特别重要。因而,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替代板玻璃而将夹层玻璃用于窗玻璃。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夹层玻璃通过经由粘接层将玻璃片材层叠于聚碳酸酯制芯材的两个表面而构成。玻璃片材的厚度为0.05mm~1.50mm,聚碳酸酯制芯材的厚度为0.10mm~8.00mm。通过采用这种构成,能够同时实现轻量化和高耐久性。
此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透明层叠体。该透明层叠体是依次层叠有玻璃板、中间膜、热熔型聚氨酯系粘接层和聚碳酸酯板的构成。中间膜是依次层叠有聚乙烯醇缩丁醛膜/树脂层/聚乙烯醇缩丁醛膜的构成,树脂层中使用在室温下与聚乙烯醇缩丁醛膜相比粘性更高的树脂。中间膜的厚度为0.2~1.3mm,热熔型聚氨酯系粘接层的厚度为0.1~0.8mm。此外,相对于玻璃板的厚度2~6mm左右,将聚碳酸酯板的厚度设为1~5mm左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1576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191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高速铁路等以高速(例如100km/h以上)进行移动的交通工具而言,对窗玻璃要求更高的安全性,确保相对于飞来物体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具体而言,高速铁路时常发生在运行中石头、冰等飞来物体以高速撞击窗玻璃的情况。此外,在与对向列车进行错车时,飞石、脱离物从极近距离以高速飞来并撞击窗玻璃。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夹层玻璃为了轻量化而减薄了玻璃片材的厚度。在此情况下,若飞来物体以高速撞击玻璃片材,则玻璃片材的一部分表面产生裂纹,该裂纹沿着玻璃片材的厚度方向延伸而贯穿玻璃片材。因此,玻璃片材容易局部被破坏。由于裂纹传播至聚碳酸酯制芯材的可能性低,因此,不存在碎片立即飞散的危险性,但有损夹层玻璃的美观。此外,若玻璃片材局部被破坏,则以该部分为起点而聚碳酸酯制芯材发生劣化,因此,作为窗玻璃的功能降低。因而,期望将玻璃片材的一部分已破损的夹层玻璃加以更换。
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透明层叠体中依次层叠有玻璃板、中间膜、热熔型聚氨酯系粘接层和聚碳酸酯板,因此,飞来物体会撞击聚碳酸酯板。此时,裂纹不会沿着厚度方向贯穿聚碳酸酯板,聚碳酸酯板呈现局部凹陷的程度。
然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透明层叠体中,将热膨胀特性不同的玻璃板与聚碳酸酯板加以层叠,因此产生翘曲。为了吸收该翘曲,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透明层叠体中使用特殊的中间膜和热熔型聚氨酯系粘接层。此时,存在中间膜和热熔型聚氨酯系粘接层的厚度变厚的倾向。并且,为了得到玻璃板与聚碳酸酯板的刚性的平衡,需要将它们的厚度设为规定的比率。其结果,玻璃板在透明层叠体中所占的比例变高,轻量化变得不充分。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质量轻且能够抑制由飞来物的撞击导致的局部破损的夹层玻璃。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夹层玻璃如下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39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