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将介质施加到中耳中的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6795.X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92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大卫·斯皮格;德特勒夫·泰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国宾格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M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崔丽娟;王漪 |
地址: | 德国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介质 施加 中耳 中的 导管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介质施加到中耳中的导管,该导管包括:具有远侧端部和近侧端部的轴;可膨胀的第一球囊,其内部与第一膨胀内腔连通;可膨胀的第二球囊,其相对于第一球囊在远侧布置,该第二球囊的内部与第二膨胀内腔连通;施加内腔,其具有入口开口、出口开口和从入口开口延伸到出口开口的中部区段,入口开口布置在轴的外侧,中部区段至少部分地延伸通过轴,并且出口开口相对于第二球囊的近侧端部在远侧布置;以及通气内腔,其具有入口开口、出口开口和从入口开口延伸到出口开口的中部区段,入口开口相对于第二球囊的近侧端部在远侧布置,中部区段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轴,并且出口开口布置在轴的外侧。通过所述类型的导管可以将介质施加到中耳中,所述介质不会经由咽鼓管排出并且不损坏听骨。
描述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介质施加到中耳中的导管(catheter)。
中耳经由咽鼓管(Eustachian tube)连接到鼻子和喉咙,其中咽鼓管允许这些区域之间的压力平衡。由于很难通过狭窄的咽鼓管进入中耳,所以通常通过经鼓膜注射施加到中耳中。
在现有技术中施加导管是已知的。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这些施加导管主要用于泌尿学、放射学和其他医学领域,但不适于将介质施加到中耳中。
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施加导管的缺点是:它们不能精确地放置;它们可能会损坏中耳中的听骨(auditory ossicles);它们不会密封咽鼓管;以及它们只允许施加少量的介质,如果有的话。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管,其允许将导管的远侧端部精确地放置在鼓室内,其最小化听小骨(ossicular)损伤的风险,其允许施加介质,并且其防止介质经由咽鼓管排出。
为了实现该目的,提供了一种用于将介质施加到中耳中的导管,该导管包括:具有远侧端部和近侧端部的轴(shaft);可膨胀的第一球囊(inflatable first balloon),其内部与第一膨胀内腔连通;可膨胀的第二球囊,其相对于第一球囊在远侧布置,第二球囊的内部与第二膨胀内腔连通;施加内腔,其具有入口开口(inlet opening)、出口开口(outletopening)和从入口开口延伸到出口开口的中部区段(center section),入口开口布置在轴的外侧,中部区段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轴,并且出口开口相对于第二球囊的近侧端部在远侧布置;以及通气内腔,其具有入口开口、出口开口和从入口开口延伸到出口开口的中部区段,入口开口相对于第二球囊的近侧端部在远侧布置,中部区段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轴,并且出口开口布置在轴的外侧。
除其他优点之外,本发明所获得的优点包括第一近侧球囊在膨胀后密封咽鼓管,使得所施加的介质保留在中耳中这一事实。此外,导管被这个球囊稳定在其位置中。膨胀的第二远侧球囊防止导管的远侧端部由于近侧球囊膨胀回到咽鼓管中而被拉出中耳,并且还保护听骨免受损伤,例如被轴的远侧端部损伤。此外,远侧球囊还密封咽鼓管。通过施加内腔可以施加介质。出乎意料的是,还发现当存在通气内腔时,介质的施加被极大地促进,这确保了在施加期间中耳的通气。由从属权利要求,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将变得明显。
该导管用于将介质,特别是液体或悬浮液施加到中耳中,特别是施加到通向内耳的膜。为此目的,首先将导管的轴的远侧端部推入,通过插入工具(insertion tool),导管从耳管(auditory tube)的开口穿过咽鼓管,直到包括第二远侧球囊的轴的远侧端部到达鼓室。在该位置,第一近侧球囊至少部分位于咽鼓管内。在该位置,通过使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膨胀来固定导管,并且通过施加内腔注入施加介质,同时允许空气通过通气内腔逸出。经由轴的近侧端部可移除插入工具。在施加过程中,如果患者的头部侧向定位,使得待治疗的耳朵的耳廓指向地板方向,则是有利的。因此,施加和通气(ventilation)是基于“淋浴头原理(shower head principl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国宾格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德国宾格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67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