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含有机系氧吸收剂的氧吸收性树脂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48561.0 | 申请日: | 2017-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33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泽芳树;山田俊树;平山由纪子;村松莞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制罐集团控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B65D1/02;B65D65/40;B65D81/26;C08K5/098;C08K5/1539;C08K5/20;C08K5/3417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含 有机 吸收剂 吸收性 树脂 组合 | ||
一种氧吸收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聚酯树脂和有机系氧吸收剂,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包含按元素换算为5至50ppm的钴和1至15ppm的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有机系氧吸收剂的氧吸收性树脂组合物。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包含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聚酯树脂和有机系氧吸收剂的氧吸收性树脂组合物,和涉及通过使用该氧吸收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容器。
背景技术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聚酯树脂在例如成形性、透明性、机械强度和耐化学品性等特性方面优异,进一步,具有相对高的对氧等的阻隔性。因此,它们已经作为例如膜、片和瓶等包装材料而用于各种领域中。此外,为了改善此类包装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还已知的是如下的多层结构体:通过合适的粘接剂树脂层在聚酯树脂的内层和外层之间设置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皂化产物或聚酰胺等具有优异的气体阻隔性的气体阻隔性树脂的层作为中间层的多层结构体。
此外,从关于已经投放于市场的例如聚酯瓶等包装容器的节约资源和减轻重量的观点,期望的是,进一步降低主体部(body portions)的厚度。然而,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当然,变得必要的是抑制由厚度的降低导致的对氧等气体的阻隔性的降低。在此情况下,在使用气体阻隔性树脂的实施方案中,容器必须形成为多层以切断气体的透过,因此使得难以充分程度地降低容器的厚度。
为了在不使用气体阻隔性树脂的情况下改善对氧等气体的阻隔性,已知的是使用例如铁粉末等无机系氧吸收剂的手段。氧吸收剂本身经历氧化并且吸收氧;即,展现在吸收氧时用于切断氧的透过的阻隔性。然而,无机系氧吸收剂导致树脂着色,因此,不能用于要求透明性的包装领域。因此,在包装领域中,通常实践的是使用不会使得树脂着色的有机系氧吸收剂。
有机系氧吸收剂为具有脂肪族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并且因氧与碳-碳不饱和键反应而吸收氧。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氧吸收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例如未改性的聚丁二烯或马来酸酐改性的聚丁二烯等氧化性有机组分(有机系氧吸收剂)。
此外,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氧捕捉组合物,其包含具有不饱和脂环结构(unsaturated alicyclic structure)(环己烯结构)的化合物作为有机系氧吸收剂。
此外,由本申请人提交的专利文献3至5提出了氧吸收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由下式表示的酸酐,例如源自以上酸酐的酯、酰胺、酰亚胺或二羧酸等衍生物,或包含源自以上酸酐的构成单元的聚合物作为有机系氧吸收剂,
其中环X为具有不饱和键的脂肪族环,n为0或1的数,并且
Y为烷基。
此外,专利文献6提出了一种氧吸收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通过使由上式表示的酸酐与芳香族二胺反应获得的双酰亚胺作为有机系氧吸收剂。
然而,上述有机系氧吸收剂还包含用于促进与氧的反应(氧化)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已知的是,钴系催化剂最大效果地起到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作用。
以上专利文献3至6记载了,过渡金属催化剂(钴催化剂)的使用量为至少约10ppm。然而,根据本发明人进行的研究,必须以至少70ppm以上的浓度来添加过渡金属催化剂,从而在其中以低浓度包含有机系氧吸收剂的区域中充分程度地实现氧吸收能力(氧化能力)。
然而,过渡金属催化剂,特别是钴催化剂是非常昂贵的,期望的是,通过以尽可能少的量使用催化剂来表现出充分程度的氧吸收能力。
此外,当以大量使用钴催化剂时,作为基材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聚酯树脂也氧化并且劣化,导致容器壁的强度的降低和显示黄色。此类强度的降低在试图降低容器壁的厚度时会导致严重的问题。此外,因为容器壁以减小的厚度来形成,因而黄色倾向于显著地出现。因此,从这些观点,已经敦促降低钴催化剂的使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制罐集团控股株式会社,未经东洋制罐集团控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85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