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联型空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3349.7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96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木下显;藤本大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1/76 | 分类号: | F24F11/76;F25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欧阳琴;邓毅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联型 空调 装置 | ||
在多联型空调装置进行低能力制冷运转时防止在室内风扇的转子上产生结露。多个室内机(40,50,60)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构成为,在相比于通常制冷运转增加了过热区域的低能力制冷运转中,当室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通过增大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来缩小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过热区域而扩大潮湿区域,另一方面,增加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联型空调装置,特别涉及具备多个室内机的多联型空调装置,所述室内机具有能够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空调装置中,在制冷运转时,在制冷负载较小的情况下,如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9-122864号公报)中所记载那样,存在通过降低压缩机的运转频率而进行与较小的制冷负载一致的运转的情况。在以下说明中,将通过降低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且相比于通常制冷运转增加室内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的过热区域从而与较小的制冷负载相对应地降低制冷能力的运转称作低能力制冷运转。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那样,在一台室外单元与一台室内单元连接的情况下,即使在低能力制冷运转时例如室内单元的室内温度发生变化,也能够根据室内单元的要求而变更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从而容易地进行应对。
但是,例如,在一台室外机与多个室内机连接、多个室内机并行运转的多联型空调装置中,难以按照任意室内机的要求来变更室外机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因此,在多联型空调装置的任意室内机中,例如,当室内温度发生变化、或设定温度被变更而任意室内机所要求的制冷能力发生了变化时,可以考虑通过改变该要求制冷能力发生了变化的室内机的膨胀阀的开度来应对发生了变化的制冷负载。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在多联型空调装置中进行低能力制冷运转时欲通过增大膨胀阀的开度来提高制冷能力的情况下,存在由于分别通过室内热交换器的过热区域和潮湿区域的空气混合而在室内风扇的转子上产生结露的情况。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多联型空调装置进行低能力制冷运转时防止在室内风扇的转子上产生结露。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观点的多联型空调装置构成为,具备:室外机,该室外机具有压缩机,该压缩机对为了进行冷冻循环而循环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和多个室内机,该多个室内机具有多个室内热交换器和多个减压机构,并且具有多个室内风扇,其中,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所述多个室内热交换器中进行循环,通过多个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后的空气通过所述多个室内风扇,多个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构成为,在相比于通常制冷运转增加了过热区域的低能力制冷运转中,当室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通过增大减压机构的开度来缩小室内热交换器的过热区域而扩大潮湿区域,另一方面,增加室内风扇的风量。
根据该多联型空调装置,通过增大减压机构的开度而扩大室内热交换器的潮湿区域,使得制冷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当潮湿区域扩大时,由通过了室内热交换器的过热区域的空气和通过了潮湿区域的空气混合而形成的混合空气的温度降低。在此,减压机构的开度的控制以限制在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下游处的装置内不产生结露的上限以内的方式抑制潮湿区域的扩大,使得混合空气的温度不会过于降低至混合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下而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下游产生装置内结露,对于进一步的制冷能力的提高,则通过增加室内风扇的风量来确保所需的制冷能力。由此,在多联型空调装置进行低能力制冷运转时,能够在确保所需的制冷能力的同时防止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下游产生装置内结露。
本发明的第2观点的多联型空调装置构成为,在第1观点的多联型空调装置的基础上,至少一个室内机构成为,在低能力制冷运转中,当室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能够通过减小减压机构的开度和/或降低室内风扇的风量来降低制冷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33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