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心泵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30807.1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4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松井淑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浓绢糸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D29/58 | 分类号: | F04D29/58;F04D17/10;F04D29/00;F04D29/28;F04D29/44;H02K7/14;H02K9/19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曼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泵主体 离心泵 漩涡流 流路 叶轮 转子 径向间隙 冷却结构 排出流路 损失减少 同心状地 吸入流路 电动机 薄型化 转子轴 散热 排出 吸入 连通 发热 配置 | ||
提供一种离心泵,采用径向间隙式电动机来实现薄型化,使从吸入流路到排出流路的流路损失减少且不设置特别的冷却结构就能高效地对线圈的发热进行散热。作为解决方法,以转子轴(7)为中心,将转子(13)和泵主体(2)同心状地配置,通过形成于泵主体(2)和叶轮(9)的中央流路(10b)、(10a)将形成于泵主体(2)的吸入侧漩涡流路(14)和排出侧漩涡流路(15)连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例如冷却用的流体循环的离心泵。
背景技术
以往,在笔记本等电子设备中,设置有LED、CPU、MPU等高发热电子零件,采用离心泵来使对装设有上述零件的控制电路进行冷却的流体循环。
此外,为了促进电子设备的小型薄型化,也需要使离心泵薄型化。因此,提出有一种离心泵,通常从叶轮的轴向中心将流体吸入,使流体一边涡漩一边加压,并使流体从周向排出,流体的吸入侧流路90°弯曲以与排出侧流路平行(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由于吸入流路形成于壳体,壳体的厚度形成得厚,因此,提出了代替径向间隙式电动机,采用轴向间隙式电动机作为驱动叶轮旋转的电动机的离心泵(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1326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9-80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采用上述的轴向间隙式电动机的离心泵能实现薄形化,但吸入侧的流路形成为与底座内正交的流路,流路截面积也不能说是一样,是流路损失较大的结构。尤其是,构成为轴向间隙式电动机的、装设有线圈的背轭模塑形成于底座内,因此,底座的厚度容易形成得较厚,形成于底座的吸入侧截面积不能形成得较大。
此外,由于吸入侧流路穿过叶轮4的中空固定轴内而流入至泵室侧,因此,需要沿径向横穿背轭以形成吸入侧流路。因此,需要在背轭设置切口部,因此,不能在上述部分设置线圈,从而会降低磁通量并且使作用于转子的有效磁通减少,也容易使电动机特性降低。
此外,吸入侧流路以避开线圈的方式形成,因此,不能高效地对线圈的发热进行散热。若另外设置冷却结构,则不能实现薄型化,制造成本也会上升。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泵,采用径向间隙式电动机来实现薄型化,使从吸入流路到排出流路的流路损失减少且不设置特别的冷却结构就能高效地对线圈的发热进行散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以下结构。
一种离心泵,利用径向间隙式电动机驱动叶轮旋转,将流体从泵主体的外周侧吸入至泵室,然后从上述泵室由泵主体的外周侧排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部;转子轴,上述转子轴的至少一端以止脱落的方式立起支承于上述底座部;叶轮,上述叶轮以能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述转子轴;转子,上述转子包括同心状地组装于上述叶轮的转子磁体;吸入侧漩涡流路,上述吸入侧漩涡流路将流体从上述叶轮的外周侧朝向径向中心部吸入;排出侧漩涡流路,上述排出侧漩涡流路将流体从上述叶轮的径向中心部朝向外周侧排出;以及泵主体,上述泵主体一体组装有定子,上述定子具有形成有定子极齿的定子铁芯,上述定子极齿与上述转子磁体在径向上相对配置,上述转子和上述泵主体以上述转子轴为中心、同心状地配置,通过形成于上述泵主体和上述叶轮的中央流路,将形成于上述泵主体的上述吸入侧漩涡流路和上述排出侧漩涡流路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浓绢糸株式会社,未经信浓绢糸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08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输送和加热在导水的家用电器中的流体的流体热泵
- 下一篇:EZ调节叶轮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