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阀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0284.0 | 申请日: | 201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96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芳村亲一;梅田和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SMC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K31/06 | 分类号: | F16K3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成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阀 | ||
一种电磁阀,其通过由螺线管的励磁使可动铁芯位移来使阀体动作,通过更合理的改进设计可进一步抑制制造成本。可动铁芯(40)具有被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的板状的铁芯部(43)和与该铁芯部(43)相连的阀支承部,该该阀支承部具有一对支承臂(45、45),该一对支承臂(45、45)与上述可动铁芯(40)的宽度方向并行地配设,并且与上述铁芯部(43)无接缝地一体地相连,上述可动铁芯(40)的厚度方向一侧的表面(50)及另一侧的表面(50)分别由遍及上述铁芯部(43)和上述一对支承臂(45、45)地连续地延伸的单一的平面构成,相互平行,将阀体(3)支承在上述一对支承臂(45、45)之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对螺线管进行励磁使可动铁芯位移来使阀体在该可动铁芯的位移方向动作并由此切换多个端口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电磁阀。
背景技术
通过对螺线管进行励磁使可动铁芯位移来使阀体在该可动铁芯的位移方向动作并由此以切换多个端口之间的连接状态的方式构成的电磁阀,如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那样,以往已被众所周知。
在此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电磁阀中,上述可动铁芯被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在此可动铁芯的轴方向的一端,固定地安装了具备由树脂制材料构成的弹性部的阀体。另外,在阀主体内,形成了收容上述阀体的阀收容室,多个端口与该阀收容室连通。而且,在该阀收容室的底面上,开设了与那些端口之中的一个连通的开口部,以包围该开口部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了上述阀体的弹性部接近或离开的阀座。
但是,在此以往的电磁阀中,由于上述可动铁芯和阀体的连接构造容易变得复杂,所以在设计上制造成本增大,因此,希望通过更合理的改进设计进一步抑制制造成本。
在先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3-1724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的课题在于,通过改进成更合理的设计构造,能以低成本提供一种通过由螺线管的励磁使可动铁芯位移来使阀体动作的构造的电磁阀。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电磁阀,具有可动铁芯、阀主体和阀体,该可动铁芯具有轴方向一端侧的第一端及轴方向另一端侧的第二端,由螺线管的励磁作用在上述轴方向进行位移,该阀主体具备压力流体出入的多个端口及这些端口连通的阀室,该阀体被收容在上述阀室内,通过上述可动铁芯在轴方向进行位移,进行与该阀室内的阀座接近或离开来切换上述端口之间的连接状态,该电磁阀的特征在于,上述可动铁芯具有被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的板状的第一端侧的铁芯部和与该铁芯部相连的上述第二端侧的阀支承部,上述阀支承部具有一对支承臂,该一对支承臂并行地配设在上述可动铁芯的宽度方向,并且与上述铁芯部无接缝地一体地相连,上述可动铁芯的厚度方向两侧的表面分别由遍及上述铁芯部和上述一对支承臂地连续地延伸的单一的平面构成,形成为相互平行,上述阀体被支承在上述一对支承臂之间。
这样,根据本发明,通过无接缝地一体成形可动铁芯的铁芯部和阀支承部,能抑制零件数量,也能简化可动铁芯的构造、形态,其结果,能抑制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上述阀体在上述一对支承臂之间相对于该支承臂在轴方向可相对动地被支承,在上述阀室内设置了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通过将上述阀体朝向阀座侧加载使该阀体落座在该阀座上,在上述一对支承臂上设置了阀卡合部,该阀卡合部当可动铁芯向与由上述弹性构件进行的阀体的加载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时,通过与落座在上述阀座上的阀体的被卡合部卡合,使该阀体反抗上述弹性构件的加载力而离开上述阀座。
这样,因为通过将阀体不固定地设置在可动铁芯上而是做成分体,可动铁芯的阀支承部的设计自由度进一步增加,所以能更简化该阀支承部的构造、形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MC株式会社,未经SMC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02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阀
- 下一篇:对气动阀促动器的空气供应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