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筒形防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18254.8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26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西直树;石垣有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1/387 | 分类号: | F16F1/387;F16F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霍玉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筒形防振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颖构造的筒形防振装置,即使在与主体橡胶弹性体一体形成的缓冲橡胶层产生了龟裂,也可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优异的耐久性。在设于内轴构件(12)且朝向第一轴直角方向(26)的各一方侧突出的一对止动突部(28、28)的表面固接有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形成的缓冲橡胶层(48)。在外筒构件(18)的内周面设有供一对止动突部(28、28)插入的止动凹部(60),止动凹部(60)的壁部配置为与止动突部(28)在轴向(19)、第一轴直角方向(26)与第二轴直角方向(30)的各方向上对置,通过止动凹部(60)的壁部与止动突部(28)的抵接而构成对内轴构件(12)与外筒构件(18)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的轴向止动件(86)、第一轴直角方向止动件(88)与第二轴直角方向止动件(9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汽车的差速器支架、发动机支架、车身支架、构件支架等中使用的筒形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夹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之间而将这些构件相互防振连结的防振连结体的一种,已知有筒形防振装置,并研究了例如在将汽车的差动装置(差速齿轮)防振支承于车辆车身(副车架)的差速器支架等上的应用。例如日本专利第5603390号公报(专利文献1)等所示的那样,该筒形防振装置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弹性连结的构造。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筒形防振装置设有止动构件,该止动构件具备相对于内轴构件的轴向中央部分在彼此正交的轴直角方向上突出的一对第一止动突部和一对第二止动突部。而且,通过使上述止动突部在各轴直角方向上与外筒构件侧抵接,由此构成对内轴构件与外筒构件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的止动件,实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的提高。
另外,主体橡胶弹性体固接于第一止动突部,并且在第一止动突部的突出前端面固接有与主体橡胶弹性体一体形成的外周止动橡胶,第一止动突部与外筒构件侧的抵接时的撞击声等得到缓和。
然而,针对这样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筒形防振装置,本发明人设想了更大的负载输入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得到了期望实现耐久性的进一步提高这样的见解。即,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主体橡胶弹性体与外周止动橡胶一体形成而均固接于第一止动突部,并且外周止动橡胶中的止动负载的输入部分连续地配置于靠近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位置。其结果是,可以认为,若设想在较大的止动负载的输入的作用下而使外周止动橡胶产生了龟裂的情况,则外周止动橡胶的龟裂伸展至在外周止动橡胶的附近连续设置的主体橡胶弹性体,可能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造成不良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033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的情况为背景而作出的,其解决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新颖构造的筒形防振装置,即便在与主体橡胶弹性体一体形成的缓冲橡胶层上作用止动负载而产生了龟裂,也可避免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的影响而确保优异的耐久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以下,对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记载。此外,能够以尽可能任意的组合来采用在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采用的构成要素。
即,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一种筒形防振装置,其具备在内轴构件的外周面固接有主体橡胶弹性体的防振装置主体,并且在该防振装置主体的外周面装配有筒状的外筒构件,其特征在于,在该内轴构件的轴向中间部分设有朝向第一轴直角方向的各一方侧突出的一对止动突部,在该一对止动突部的表面固接有与该主体橡胶弹性体一体形成的缓冲橡胶层,并且在上述外筒构件的内周面设有供该一对止动突部插入的止动凹部,该止动凹部的壁部配置为与该止动突部在轴向、该第一轴直角方向以及与该第一轴直角方向正交的第二轴直角方向的各方向上对置,通过该止动凹部的壁部与该止动突部的抵接而构成对该内轴构件与该外筒构件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的轴向止动件、第一轴直角方向止动件与第二轴直角方向止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理工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理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82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离合器单元和带有这样的双离合器单元的电驱动器
- 下一篇:防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