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电耦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10690.0 | 申请日: | 2017-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48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W·克斯特勒;D·富尔曼;W·古特;C·韦希特尔;C·佩珀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聚尔斯佩西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9/14 | 分类号: | H03K19/14;H01L31/167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郭毅 |
地址: | 德国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电 耦合器 | ||
一种光电耦合器(OPK),其具有发送单元(S)和接收单元(EM),所述发送单元与所述接收单元彼此电流隔离并且彼此光学耦合,并且集成在一个共同的壳体中。所述发送单元(S)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发送二极管(SD1)和第二发送二极管(SD2),所述第一发送二极管具有第一光波长(L1),所述第二发送二极管具有第二光波长(L2)。所述接收单元(EM)的能量源(VQ)具有两个部分源(VQ1、VQ2),其中,该第一部分源(VQ1)具有第一半导体二极管(D1),该第二部分源(VQ2)具有第二半导体二极管(D2),其中,该第一半导体二极管(D1)具有匹配于第一光波长(L1)的吸收边,该第二半导体二极管(D2)具有匹配于第二光波长(L2)的吸收边,使得该第一部分源(VQ1)在借助第一光波长(L1)照射时产生能量,该第二部分源(VQ2)在借助第二光波长(L2)照射时产生能量。两个部分源(VQ1,VQ2)构成共同的堆叠,并且相继布置的半导体二极管(D1、D2)通过隧道二极管串联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电耦合器。
背景技术
光电耦合器是充分已知的。简单的光电耦合器具有发送器模块和接收器模块,其中,这两个模块电流隔离(galvanisch getrennt),然而光学耦合。这种构件由US 4 996577已知。光学构件也由US 2006/0048811 A1、US 8 350 208 B1和WO 2013/067969 A1已知。
此外,由US 4 127 862、US 6 239 354 B1、DE 10 2010 001 420 A1、由NaderM.Kalkhoran等人的《Cobalt disilicide intercell ohmic contacts formultijunction photovoltaic energy Converters》(Appl.Phys.Lett.64,1980(1994))以及由A.Bett等人的《III-V Solar cells under monochromatic illumination》(Photovoltaic Specialists Conference,2008年,PVSC'08.33rd IEEE,第1-5页,ISBN:978-1-4244-1640-0)已知可缩放的(skalierbare)电压源或由III-V族材料构成的太阳能电池。
光学构件的其他装置由DE 2.310 53、DE 694 21 884 T2、US 4 626 878、JP 55016 408 A1以及US 3 321 631已知。
发明内容
在该背景下本发明的任务在于,说明一种扩展现有技术的设备。
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光电耦合器来解决。本发明的有利构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在本发明的主题中,提供一种具有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的光电耦合器,其中,发送单元与接收单元相互电流隔离并且彼此光学耦合,并且这两个单元集成在一个共同的壳体中,其中,接收单元具有能量源,该能量源具有第一连接接通部和第二连接接通部。
发送单元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发送二极管和第二发送二极管,该第一发送二极管具有第一光波长,该第二发送二极管具有第二光波长。
第一光波长与第二光波长相差一个波长差。接收单元的能量源具有两个部分源并且构造成电流源或电压源。第一部分源具有第一半导体二极管,第二部分源具有第二半导体二极管。
每个部分源具有多个半导体层,其中,每个部分源的半导体层堆叠状地布置,并且每个部分源具有上侧和下侧。
第一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匹配于第一光波长的吸收边,第二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匹配于第二光波长的吸收边,使得第一部分源在借助第一光波长照射时产生能量,并且第二部分源在借助第二光波长照射时产生能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聚尔斯佩西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阿聚尔斯佩西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06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