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光接收器的光学子器件,包含该器件的光接收器和/或收发器,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0140.0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769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阿米特·摩西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尔思光电(成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90 | 代理人: | 林辉轮;张玲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接收器 学子 器件 包含 收发 及其 制造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披露了一种光学子器件,包含其的光或光带你接收器和收发器,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所述光学子器件包含反射镜,用于以第一预定角度反射入射光信号;透镜,用于接收来自反射镜的入射光信号并将入射光信号汇聚到目标;和光学支架,包含至少一个用于支撑反射镜的第一表面,至少一个用于以第二预定角度支撑和/或固定透镜的第二表面,和结构体,用于(i)以与第一预定角度关联的第三预定角度放置和/或布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表面和(ii)以第一或第二预定角度放置和/或布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和/或第二预定角度适于降低入射光信号的反射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领域,尤其是用于光接收器的光学子器件,包含所述器件的光和/或光电接收器和/或收发器,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技术背景
在光通信中,光信号运送信息。比如,光或光电收发器中的发射器(比如,激光器或激光二极管)将一个或多个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而光或光电收发器中的接收器(比如,光电二极管)将一个或多个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光通信研发的一个目的是最大可能的提高带宽(比如,传输信息的量)。另一个目的是尽可能减少信息通讯的误差或损耗。
在一些常规设计中,光或光电接收器中的光器件都包含相对于入射光信号呈45°设置的反射镜和相对于入射光信号呈90°设置的透镜。所述反射镜向所述透镜反射入射光信号,而所述透镜则将光信号汇聚至光电探测器。但是,入射光信号光路上的所述透镜和/或其他元件会将一些光反射(比如,沿光路返回)。这种反射光会干扰入射光信号,且在最糟的情况下,会损坏接收器和/或网络的元件。反射光的干扰会导致接收器中信号处理错误和/或数据损失。
本″技术背景″部分仅用于提供背景信息。″技术背景″的陈述并不意味着本″技术背景″部分的主旨向本发明许可了现有技术,并且本″技术背景″的任何部分,包括本技术背景″本身,都不能用于向本发明许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本技术领域的一种或多种缺陷,并提供一种光学子器件,包含所述子器件的光接收器和收发器,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所述光学子器件包含以第一预定角度反射入射光信号的反射镜,用于从反射镜接收入射光信号并将其汇聚到目标的透镜,和光学支架,其包含至少一个用于支撑反射镜的第一表面,至少一个用于以第二预定角度支撑和/固定透镜的第二表面,和结构体,其用于(i)以与第一预定角度关联的第三预定角度设置第一表面和(ii)以第一和/或第二预定角度设置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和/或第二预定角度适于降低入射光信号的反射率(比如,来自透镜和/或滤波器和/或光电探测器且沿入射光信号光路)。比如,所述第一预定角度相对于入射光信号呈94°至120°,而所述第二预定角度相对于某一平面呈5°至30°,所述平面垂直于被反射镜反射前的入射光信号。通常,入射光信号可以是偏振或未偏振的。
在不同实施例中,反射镜通常包含非选择性(或全反射)反射镜,用于反射在其上入射的光信号。比如,所述非选择性反射镜可用于向透镜反射入射光信号。在光学子器件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预定角度可相对于入射光信号呈30°至43°。或者,垂直于第一表面的轴线可相对于入射光信号呈47°至60°。不管怎样,第一预定角度可以是180°至第三预定角度的两倍。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支架包含(i)用于将光学支架固定到光学腔室内表面的底座(比如,在光或光电接收器中)和(ii)垂直于底座上表面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可用于支撑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表面。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支架包括包含第一表面的第一条状件或外延,还可以有第三条状件或外延,包含(i)与第一表面共面的第三表面,用于支撑反射镜和(ii)与第二表面平行或垂直的第四表面,可用于支撑和/或固定透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尔思光电(成都)有限公司,未经索尔思光电(成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01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