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运用于模座上的储油槽有效
申请号: | 201721905081.5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42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沈伟健;华朴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尚诚精密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0B15/02 | 分类号: | B30B15/02;B23Q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14192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油槽 模座 切削液 本实用新型 回收 切屑液 上表面 再利用 油道 申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运用于模座上的储油槽,包括模座,模座上表面四周开设有一圈用于回收切屑液的储油槽,储油槽的横截面设置为“U”型结构,在储油槽的一条边上开设有汇油道,本申请通过在模座上设置一道储油槽,将模座上的切削液进行回收再利用,避免了操作人员频繁的清理切削液的工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座加工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模座上的储油槽。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领域内,模座的加工制造过程大同小异,其过程中切屑液的产生和回收基本是任由切削液自行流动,汇聚到储油装置中再进行二次利用,但是在模座上往往会残留许多切削液,这些切削液在模座进行下一次工作时往往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操作人员要一次次吹走上面残留的切削液,较为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一种运用于模座上的储油槽,以解决现有模座上切削液回收困难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运用于模座上的储油槽,包括模座,所述模座上表面四周开设有一圈用于回收切屑液的储油槽,所述储油槽的横截面设置为“U”型结构,在储油槽的一条边上开设有汇油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汇油道开设至储油槽与模座边缘中间位置处,汇油道顶点的底部与所述模座侧面均向模座内部开设孔道,顶点的底部开设的孔道与模座侧面开设的孔道相互连通形成“L”型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L”型通道与通过软管与储油装置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通过在模座上设置一道储油槽,将模座上的切削液进行回收再利用,避免了操作人员频繁的清理切削液的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运用于模座上的储油槽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运用于模座上的储油槽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L”型通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运用于模座上的储油槽,主要包括模座1,所述模座1上表面四周开设有一圈用于回收切屑液的储油槽2,所述储油槽的横截面设置为“U”型结构,在储油槽的一条边上开设有汇油道3,优选的,汇油道3开设至储油槽2与模座1边缘中间位置处,汇油道3顶点的底部与所述模座侧面均向模座内部开设孔道,顶点的底部开设的孔道与模座侧面开设的孔道相互连通形成“L”型通道4,“L”型通道4的末端连接有塑胶软管的一端,塑胶软管的另一端则与外界的储油装置相互连接,储油装置将收集来的切屑液进行二次利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尚诚精密模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尚诚精密模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9050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触摸屏FPC绑定治具
- 下一篇:一种模具快速更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