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风换热器冷凝水过冷排放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904955.5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97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伍俊文;戴永生;李泰;周德荣;王荣祥;张文东;姜文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7/00 | 分类号: | F28F17/00;F28F19/01;F28F27/00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赛晓刚 |
地址: | 653108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凝水 本实用新型 换热器 蒸汽 冷凝水回收系统 热风换热器 排放系统 蒸汽管路 过冷 减压阀 热交换 恒定 换热器出口 换热器入口 冷凝水管路 冷凝水支管 冷凝水主管 气动控制阀 开度控制 冷凝水管 蒸汽管道 蒸汽压力 蒸汽支管 蒸汽主管 热风 换热 余温 回收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风换热器冷凝水过冷排放系统,包括换热器、与换热器入口端相连的蒸汽管路和与换热器出口端相连的冷凝水管路,其中,蒸汽管路上设有蒸汽主管,冷凝水管路上设有冷凝水主管,还包括设置有蒸汽支管和冷凝水支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蒸汽管道中增加减压阀,使通入换热器的蒸汽压力为恒定值,且大于冷凝水回收系统的背压,冷凝水与蒸汽在换热器内部共存,通过调节第二气动控制阀开度控制冷凝水与蒸汽的占比,从而改变换热面积来控制热风温度。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克服冷凝水回收系统的背压,保证冷凝水的顺利回收;同时,冷凝水与蒸汽共存,可以有效利用冷凝水的余温进行热交换,使热能得到充分利用,降低能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风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热风换热器冷凝水过冷排放系统,尤其针对于具有充足加热裕量的热交换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需要使用热风加热的生产设备,通常会使用到热风换热器,热风换热器是利用蒸汽(或热水、导热油等)为热介质,通过散热管道对空气进行加热得到热风。通过控制调节进入换热器的蒸汽压力来改变换热器入、出口两侧的温度差,可以控制换热器出口的热风温度升高或降低。
现有的热风换热器,其控制原理遵循以下公式:
Q=k*A*△T 式①
式①中:
Q:换热量
k:换热器导热系数
A:换热面积
△T:换热器两侧温度差(蒸汽侧与热风侧的温度差)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换热器的选型往往会留有裕量(即换热器换热面积大于实际需求面积),因此通入较低压力的蒸汽就能达到所需温度。而按照节能减排要求,经过换热器后的冷凝水均需经冷凝水回收系统再利用,由于入口端蒸汽压力较小,此时设备产生的冷凝水无法克服冷凝水回收系统的背压及时排放,积存于换热器中;当冷凝水过多后,换热器内部通过蒸汽的散热面积就会减小,从而严重影响工艺温度的控制,因此只能把冷凝水通过旁路疏水阀直接排放到地沟。根据工业生产的要求,冷凝水必须要过冷排放,进入回收系统循环利用,但为了保证工艺质量的稳定,只能部分舍弃对冷凝水的回收,造成了较大的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热风换热器冷凝水过冷排放系统。该系统的目的在于既能保证热风温度的控制稳定,又能保证冷凝水的有效回收,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风换热器冷凝水过冷排放系统,包括换热器(1)、与换热器(1)入口端相连的蒸汽管路和与换热器(1)出口端相连的冷凝水管路,其中,蒸汽管路入口端连接蒸汽发生装置,冷凝水管路出口端连接回收塔,蒸汽管路上设置有蒸汽主管(2),冷凝水管路上设置有冷凝水主管(3),还包括设置有蒸汽支管(4)和冷凝水支管(5)。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支管(4)设置在蒸汽管路上,所述冷凝水支管(5)设置在冷凝水管路上。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主管(2)上从左至右依序串联设置有第一波纹管密封截止阀(21)和第一气动控制阀(2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动控制阀(22)的调节模式为开关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水主管(3)上从左至右依序串联设置有第二波纹管密封截止阀(31)、第一过滤器(32)、第一浮球疏水阀(33)和第三波纹管密封截止阀(34)。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支管(4)上从左至右依序串联设置有第四波纹管密封截止阀(41)、第二过滤器(42)、减压阀(43)和压力表组件(4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9049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