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共模电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86383.2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34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汶晨晨;曾健邦;杨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隆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32 | 分类号: | H01F27/32;H01F27/30;H01F27/26;H01F27/29;H01F27/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环 环形夹板 绝缘隔板 共模电感 绝缘底板 插槽 插接 技术方案要点 本实用新型 大小一致 对称设置 电感量 引线端 两组 内壁 内插 外壁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共模电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磁环和两组绕设于磁环上的绕组,磁环内设置有绝缘隔板,还包括绝缘底板,两绕组的四个引线端插接于绝缘底板上,磁环两侧均设置有环形夹板,两环形夹板的外壁上均插接于绝缘底板上,两环形夹板的内径小于磁环的内径,两环形夹板内壁上均对称设置有插槽,插槽内插接有绝缘隔板,绝缘隔板的长度与磁环内径大小一致;通过环形夹板与绝缘隔板的配合防止绝缘隔板对磁环产生应力,确保共模电感的电感量不会下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元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共模电感。
背景技术
共模电感(Common mode Choke),也叫共模扼流圈,常用于电脑的开关电源中过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在板卡设计中,共模电感也是起EMI滤波的作用,用于抑制高速信号线产生的电磁波向外辐射发射。对理想的电感模型而言,当线圈绕完后,所有磁通都集中在线圈的中心内。但通常情况下环形线圈不会绕满一周,或绕制不紧密,这样会引起磁通的泄漏。共模电感有两个绕组,其间有相当共模电感大的间隙,这样就会产生磁通泄漏,并形成差模电感。因此,共模电感一般也具有一定的差模干扰衰减能力。
现有技术中,共模电感一般包括磁环以及两个绕设于磁环上的绕组,共模电感有分输入高压交流共模和输出直流共模,两绕组间的电压高低决定是否要用绝缘隔板,同时,增加绝缘隔板可以保证两个绕组的安全距离,防止两个绕组接触。而厂家为了保证一致性,批量生产时一般都会加上绝缘隔板。
但是,现有技术中,是利用绝缘胶将绝缘隔板两端黏附于磁环内壁上的,绝缘隔板的长度一般,但在点胶后会有张力,绝缘胶冷却凝固后又会回缩,且绝缘胶的点胶量又难以确定,导致绝缘隔板会对磁环产生一定的应力,当这个应力超出允许范围时会影响到电感量下降,不利于共模电感的使用,而这些又是安装隔板必不可免会遇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模电感,具有能够防止绝缘隔板对磁环产生的应力过大,从而避免电感量下降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共模电感,包括磁环和两组绕设于磁环上的绕组,所述磁环内设置有绝缘隔板,还包括绝缘底板,两所述绕组的四个引线端插接于绝缘底板上,所述磁环两侧均设置有环形夹板,两所述环形夹板的外壁上均插接于绝缘底板上,两所述环形夹板的内径小于磁环的内径,两所述环形夹板内壁上均对称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内插接有绝缘隔板,所述绝缘隔板的长度与磁环内径大小一致。
如此设置,利用环形夹板将磁环抵接限制住,并使得环形夹板与磁环同圆心设置,然后将绝缘隔板插接于两个环形夹板内壁之间,使得绝缘隔板的两端能够抵接于磁环内壁上,使得绝缘隔板能够刚好卡接于磁环内壁,且绝缘隔板不会对磁环产生应力,从而确保共模电感的电感量不会下降。
进一步设置:所述绝缘底板的四个端角上均设置有金属导体,各所述金属导体下端均设置有金属插针,两所述绕组的四个引线端均固定连接于各个金属导体上。
如此设置,绕组一般采用柔软度较强的铜线制成,容易变形,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不利于将铜线穿过电路板,尤其是现在,在一些电路测试中一般会利用可重复使用的面包板代替一次性使用的电路板进行测试,铜线很难保持与面包板的稳定连接,常常造成短路的情况发生,利用金属插针便于将共模电感直接插接于面包板上,且刚性较强的金属插针能够保证电感与面包板的稳定连接。
进一步设置:所述绝缘底板的四个端角上均设置有嵌槽,两所述绕组的四个引线端均嵌接于各个嵌槽内,所述金属导体设置成U字形,所述金属导体夹持设置于绝缘底板的四个端角上,各所述嵌槽分别设置于四个金属导体的夹持范围内。
如此设置,通过嵌槽和金属导体的配合实现绕组引线端的机械连接,无需使用绝缘胶进行黏着固定,避免了绝缘胶熔融状态下产生的刺激性气味对生产人员的伤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隆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隆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863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压器骨架、变压器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变压器套管头部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