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监测的智能骨料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68462.0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863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孙威;付腾燕;顾福龙;张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18 | 代理人: | 黄英华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体积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 强度监测 智能骨料 纵向拉筋 固定凹槽 固定装置 焊接固定 拉筋 斜撑 压电智能骨料 调整支架 平行放置 实际工程 圆弧形 失稳 吻合 灵活 加工 应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监测的智能骨料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凹槽一对儿、A型支架一对儿、底部纵向拉筋一对儿、斜撑拉筋四支。固定凹槽为圆弧形,与压电智能骨料弧度吻合,且位于A型支架顶点。一对A型支架相互平行放置,由底部纵向拉筋焊接固定。斜撑拉筋与A型支架及底部纵向拉筋焊接固定,避免A型支架平面外失稳。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构造简单,稳定性好,易于加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方便灵活,可以通过调整支架的长短。本实用新型可使智能骨料位置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位置固定,保证后期强度监测可行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凝土强度监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监测的智能骨料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许多大型混凝土结构不断涌现。对大体积混凝土强度进行监测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工作内容。目前,基于压电智能骨料的混凝土强度监测方法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视。以压电陶瓷作为传感器材料的压电智能骨料具有传感和驱动一体化的特性,响应速度快、线性关系好,能耗低、造价低廉、灵敏度高。因此,将压电智能骨料用于混凝土强度监测的方法是可行而有效的。但是,如何确保压电智能骨料的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位置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监测的智能骨料固定装置,该装置能够解决压电智能骨料的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位置不固定,容易发生位置的错动、倾斜等问题,从而保证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的监测工作正常进行。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监测的智能骨料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凹槽(1)、A型支架(2)、底部纵向拉筋(3)、斜撑拉筋(4);所述的固定凹槽(1)位于A型支架(2)的顶点,二者通过焊接连接固定;所述的两个A型支架(2)相互平行放置,由底部纵向拉筋(3)焊接固定;所述的斜撑拉筋(4)与A型支架(2)、底部纵向拉筋(3)均通过焊接固定,用于避免A型支架(2)平面外失稳。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凹槽(1)为圆弧形,与压电智能骨料(5)弧度吻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凹槽(1)、A型支架(2)、底部纵向拉筋(3)的数量均为两个;斜撑拉筋(4)的数量为四个。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构造简单,稳定性好,易于加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方便灵活,可以通过调整支架的长短。本实用新型可使智能骨料位置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位置固定,保证后期强度监测可行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电智能骨料与固定凹槽绑扎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固定压电智能骨料时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凹槽,2、A型支架,3、底部纵向拉筋,4、斜撑拉筋,5、压电智能骨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监测的智能骨料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凹槽1一对、A型支架2一对、底部纵向拉筋3一对、斜撑拉筋4四支。固定凹槽1位于A型支架2的顶点,且二者焊接连接固定;一对A型支架2相互平行放置,由底部纵向拉筋3焊接固定;斜撑拉筋4与A型支架2及底部纵向拉筋3焊接固定,避免A型支架2平面外失稳;斜撑拉筋4支撑在整个固定装置的内部,斜撑拉筋4的一端与A型支架2的上部焊接相连,斜撑拉筋4的中部与底部纵向拉筋3焊接相连,斜撑拉筋4的另一端与地面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684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