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焦炭中间仓加水增湿降尘系统的蒸汽吸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09121.6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347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尹洁秋;霍延中;李志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7/06 | 分类号: | B01D47/06;C10B43/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吸收器 中间仓 焦炭 粉焦沉淀池 蒸汽分配器 降尘系统 冷却池 吸气罩 引风机 渣浆泵 加水 增湿 蒸汽吸收装置 无污染物 离心泵 本实用新型 环境效益 焦化行业 气体污染 干熄焦 仓顶 蒸汽 排放 能源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焦化行业干熄焦工程的焦炭中间仓加水增湿降尘系统中蒸汽的无污染物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焦炭中间仓加水增湿降尘系统的蒸汽吸收装置。包括吸气罩、蒸汽吸收器、冷却池、引风机、管道、蒸汽分配器、渣浆泵、粉焦沉淀池、离心泵。吸气罩安装在焦炭中间仓的仓顶,吸气罩通过管道与蒸汽吸收器相连,蒸汽吸收器通过管道与引风机相连;引风机通过管道与蒸汽分配器相连;蒸汽分配器与蒸汽吸收器位于冷却池上部;渣浆泵安装在冷却池内,渣浆泵通过管道与粉焦沉淀池相连;离心泵安装在粉焦沉淀池内,通过管道与蒸汽吸收器相连。避免了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现无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焦化行业干熄焦工程的焦炭中间仓加水增湿降尘系统中蒸汽的无污染物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焦炭中间仓加水增湿降尘系统的蒸汽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干熄焦是炼焦行业最有发展潜力的节能技术措施,干法熄焦焦炭因比湿法熄焦焦炭更具优越的冶金性能而被钢铁企业高炉炼铁生产者所看重。焦化行业中干熄焦炭加水增湿降尘这一技术刚出现就被广泛应用,而热焦炭在加水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温水蒸汽,其中包含大量的粉尘、酚类、氰化物、硫化物等有毒害气体,如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大气及周围环境,所以急需含尘蒸汽的捕集及净化处理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焦炭中间仓加水增湿降尘系统的蒸汽吸收装置,对焦炭加水增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尘高温水蒸气捕集及净化处理,避免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焦炭中间仓加水增湿降尘系统的蒸汽吸收装置,包括吸气罩、蒸汽吸收器、冷却池、引风机、管道、蒸汽分配器、渣浆泵、粉焦沉淀池、离心泵;所述吸气罩安装在焦炭中间仓的仓顶,吸气罩通过管道与蒸汽吸收器相连,蒸汽吸收器通过管道与引风机相连,引风机通过管道与蒸汽分配器相连,蒸汽分配器与蒸汽吸收器位于冷却池上部,渣浆泵安装在冷却池内,渣浆泵通过管道与粉焦沉淀池相连,离心泵安装在粉焦沉淀池内,离心泵通过管道与蒸汽吸收器相连。
所述蒸汽吸收器设有两层螺旋喷嘴,喷嘴喷流的喷射雾场为实心锥形,布满整个筒体截面;蒸汽分配器设有至少两层挡水板。
所述喷嘴采用耐磨防腐材料制作,所述挡水板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
所述蒸汽分配器设有多层多条集合管,最底层集合管底部开孔间距为200~300mm。
所述蒸汽吸收器与管道采用玻璃钢材料制作。
所述引风机外壳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含尘蒸汽从蒸汽吸收器进气口进入,自下而上,与水雾充分接触,使大部分蒸汽冷却凝结成水,未被吸收的少量蒸汽从蒸汽吸收器顶部通过引风机经管道导入冷却池,使剩余蒸汽再次冷却凝结,实现含尘蒸汽充分净化,避免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2)蒸汽吸收器设有两层螺旋喷嘴,喷嘴喷流的喷射雾场为实心锥形,布满整个筒体截面实现水雾在蒸汽吸收器中无死角喷洒,与含尘蒸汽接触更充分,有利于蒸汽的凝结和粉尘的沉降;
(3)蒸汽吸收器喷洒用水来自粉焦沉淀池,流入冷却池后再用泵送回粉焦沉淀池循环使用,不产生新的废水;
(4)蒸汽吸收器捕集的冷凝水及粉尘由渣浆泵自冷却池输送到粉焦沉淀池,粉焦沉淀池的污泥定期用抓斗抓出晾晒后送煤场再利用,实现无污染物排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及工艺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蒸汽吸收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蒸汽分配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091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