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装式DC母线座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61647.1 | 申请日: | 2017-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938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胡雄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雄彪 |
主分类号: | H01R13/506 | 分类号: | H01R13/506;H01R13/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45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壳 下壳 接触针 本实用新型 组装式 安装卡位 电线通道 上 下壳 插接槽 接触片 电线 侧壁接触 快速扣合 内部侧壁 上接触片 生产效率 组装结构 插接杆 组装 伸出 外部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装式DC母线座,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下壳内部侧壁均设有接触片安装卡位,并安装有侧壁接触片;所述上壳和下壳内部的中部均设有接触针安装卡位,并安装有接触针;所述上壳和下壳均设有电线通道,所述接触片和接触针后端连接有电线,电线通过沿电线通道伸出至外部。所述上壳边沿端面上设有插接槽,所述下壳边沿端面上设有与插接槽相配合的插接杆,实现上壳和下壳的快速扣合组装。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式DC母线座采用上、下壳组装结构,在上、下壳中装上接触片和接触针即可,既节省了材料,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DC母线座,尤其涉及一种组装式DC母线座。
背景技术
传统的DC母座线的接触片是用具有弹性的铜管套入基础座,再在外表面套一层铜管与电线连接,这样就要有两层铜管。 如此一来,所耗费的铜材料较多,且生产效率低下。因此,研发一种能够节省材料,且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组装式DC母线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组装式DC母线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组装式DC母线座,包括上壳和下壳;
所述上壳和下壳内部侧壁均设有接触片安装卡位,并安装有侧壁接触片;
所述上壳和下壳内部的中部均设有接触针安装卡位,并安装有接触针;
所述上壳和下壳均设有电线通道,所述接触片和接触针后端连接有电线,电线通过沿电线通道伸出至外部。
所述上壳边沿端面上设有插接槽,所述下壳边沿端面上设有与插接槽相配合的插接杆,实现上壳和下壳的快速扣合组装。
所述上壳和下壳外表面均设有防滑凹凸结构。
所述上壳和下壳的电线通道外表面均设有便于弯曲的条形凹槽结构。
所述上壳和下壳上均设有扣槽,所述扣槽便于与其他接头相扣,使之不易滑脱。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式DC母线座采用上、下壳组装结构,在上、下壳中装上接触片和接触针即可,既节省了材料,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组装式DC母线座,包括上壳1和下壳2;
所述上壳1和下壳2内部侧壁均设有接触片安装卡位3,并安装有侧壁接触片4;
所述上壳1和下壳2内部的中部均设有接触针安装卡位5,并安装有接触针6;
所述上壳1和下壳2均设有电线通道7,所述接触片4和接触针6后端连接有电线8,电线8通过沿电线通道7伸出至外部。
所述上壳1边沿端面上设有插接槽9,所述下壳2边沿端面上设有与插接槽9相配合的插接杆10,实现上壳1和下壳2的快速扣合组装。
所述上壳1和下壳2外表面均设有防滑凹凸结构11。
所述上壳1和下壳2的电线通道7外表面均设有便于弯曲的条形凹槽结构12。
所述上壳1和下壳2上均设有扣槽13,所述扣槽13便于与其他接头相扣,使之不易滑脱。
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示例性的,是为了更好的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专利,不能理解为是对本专利包括范围的限制;只要是根据本专利所揭示精神的所作的任何等同变更或修饰,均落入本专利包括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雄彪,未经胡雄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616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短波发射机屏级供电电缆头新型接头
- 下一篇:灯具连接器及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