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配电线路防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52919.1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011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关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赛普瑞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H01R4/66;E04H12/00;E04H12/22 |
代理公司: | 西安众星蓝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34 | 代理人: | 陶秋芬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唐***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塔体 连接板 电荷 避雷针 本实用新型 电荷收集器 输配电线路 顶端安装 防雷装置 消雷设备 雷电 带电粒子 底座连接 地面接触 电荷输送 内部设置 螺栓 电离子 塔腿 中和 吸引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配电线路防雷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的顶端安装有避雷针,所述塔体的底部通过塔腿与底座连接,所述塔体的左侧安装有第一连接板,所述塔体的右侧的上部安装有第二连接板,所述塔体的右侧以及第二连接板的下方均安装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消雷设备连接,所述塔体的内部设置有导电荷管,所述导电荷管的顶端安装有第一电荷输送管,所述导电荷管的底部设置有地电荷收集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消雷设备和地电荷收集器将地面的电离子输送到销雷设备中从而与雷云层中的带电粒子相中和,而额外的雷电则会被避雷针吸引从而经过塔体中的交叉网与地面接触从而将雷电导入地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配电线路辅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输配电线路防雷装置。
背景技术
输配电线路的作用是输送和分配电能,架设于发电厂至地区变电所、地区变电所与地区变电所之间的,用于输送电能的线路称为输电线路,其特点线路电压高,输送距离远,输送容量大;从系统变电所向用户供电的线路及城乡变压器之间的,用于分配电能的线路称为配电线路,配电线路又可分为高压配电线路(35KV及以上)、中压配电线路(10KV)和低压配电线路(0.4KV)。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经检索,中国专利授权号CN102403686A,授权公告2012.04.04,公开了非接触式输配电线路防雷装置,包括避雷器、引弧电极和连接板。避雷器的下端采用连接板连接引弧电极,引弧电极采用不锈钢合金铸件,呈弧形状,下端与线路导线之间保持80-130MM的距离,形成放电间隙。其上端采用连接件固定在横担上,三相线路中的A、C两相公用一个横担,B相单独用一个横担。
现有技术中的纺织纱管所具有的缺点不足:
1.采用避雷器和引弧电极作为防雷设置的主要材料,而引弧电极在多次使用后会导致避雷效果减弱从而需要人为更换,没有一定的防护措施从而产生一定的安全影响。
2.试用的电压范围35KV和10KV架空裸导线或绝缘导线输配电线路,这就使得整个设备的适用面被降低。
3.设备没有接地,从而使得引弧电极表面会滞留大量的带电粒子,从而
吸附大量灰尘和空气垃圾并且不能清理也会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配电线路防雷装置,解决了适用面不够和表面产生大量带电粒子而吸附空气垃圾影响使用性能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配电线路防雷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的顶端安装有避雷针,所述塔体的底部通过塔腿与底座连接,所述塔体的左侧安装有第一连接板,且第一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消雷设备连接,所述塔体的右侧的上部安装有第二连接板,且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消雷设备连接,所述塔体的右侧以及第二连接板的下方均安装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消雷设备连接,所述塔体的内部设置有导电荷管,所述导电荷管的顶端安装有第一电荷输送管,所述导电荷管的底部设置有地电荷收集器,所述第一电荷输送管穿过第一连接板与消雷设备连接,所述导电荷管的中部安装有第二电荷输送管,且第二电荷输送管穿过第二连接板与消雷设备连接,所述导电荷管所在的塔体底部末端位置处安装有第三电荷输送管,且第三电荷输送管穿过第三连接板与消雷设备连接,所述塔体和塔腿的内部设置有交叉网。
优选的,所述地电荷收集器水平掩埋在地底。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相互平行,且外形均为三角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塔腿设置有两个,且塔腿之间的夹角为六十度。
优选的,所述消雷设备位于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的下方,且消雷设备与地面垂直。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赛普瑞电气有限公司,未经陕西赛普瑞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529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积碳火花塞中心电极
- 下一篇:一种负氧离子发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