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呋喃树脂反应釜生产用高效冷却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72906.3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28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傅世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天奇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C1/14 | 分类号: | F28C1/14;F28F25/06;B01J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韩燕燕;连围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罐 冷却机构 冷却池 冷却管 循环冷却水 高效冷却 呋喃树脂 出水孔 反应釜 传统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 等距开设 环绕设置 阶梯设置 冷却效果 冷却效率 进水管 喷出 水幕 连通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呋喃树脂反应釜生产用高效冷却设备,旨在解决使用传统冷却装置时冷却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包括冷却池、第一冷却罐、第二冷却罐以及环绕设置于冷却池上方的冷却机构,冷却机构、第一冷却罐及第二冷却罐均分别与进水管连通,冷却机构包括阶梯设置的第一冷却管及第二冷却管,冷却管上开等距开设有若干朝内设置的出水孔,使循环冷却水从出水孔喷出,在冷却池的上方形成水幕,增大循环冷却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与时间,大大增强了冷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反应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呋喃树脂反应釜生产用高效冷却设备。
背景技术
反应釜是一种罐体状的化工生产设备,各种化学生产原料在罐体内互相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生产需要的化学物质。在呋喃树脂生产反应中,反应过程中会加热或反应物本身产生热量,从而使反应釜内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超过一定的范围后,反应釜内的反应速度会明显降低或者损坏反应釜等生产设备。
因此,需要对反应釜进行一定的冷却措施。通常使用冷却水对反应釜进行冷却,而由于热量交换会导致水温上升,因此冷却水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采取冷却措施,以期对反应釜达到良好的冷却效果。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在冷却池内安装冷却罐装置,利用冷却罐装置对循环冷却水进行冷却,冷却效率有限,虽然增加冷却罐装置可以进一步提升冷却效果,但是大大提升了成本,经济效益低,且能耗大。
此外,专利号为CN202136968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反应釜物料外循环冷却装置,包括反应釜、防腐泵和冷却塔,将反应釜内的物料直接导入冷却塔中进行冷却,有效解决了因为冷却液流量有限而导致的反应釜内热量散发不及时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呋喃树脂反应釜生产用高效冷却设备,通过在冷却池的上方、冷却罐的四周环绕设置呈阶梯状的第一冷却管及第二冷却管,并在冷却管上开等距开设若干出水孔,使循环冷却水从出水孔喷出,实现循环水快速冷却,解决了传统冷却装置冷却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且结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呋喃树脂反应釜生产用高效冷却设备,包括冷却池、第一冷却罐及第二冷却罐,所述冷却池的上部固定设置有承载部,所述第一冷却罐及第二冷却罐沿该冷却池的长度方向对称安装于所述承载部上,且该第一冷却罐与第二冷却罐分别连接设置有第一进水管及第二进水管,还包括:
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环绕设置于所述冷却池的上方,且该冷却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管及第二进水管连通。
作为改进,所述冷却机构包括阶梯设置若干冷却管,所述冷却管均与所述承载部固定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冷却机构包括阶梯设置的第一冷却管及第二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与第二冷却管均分别与所述承载部固定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冷却管通过第一连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管及第二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却管通过第二连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管及第二进水管连通。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冷却管与第二冷却管上均等距开设有若干朝内设置的出水孔。
作为改进,所述出水孔倾斜向上设,该出水孔与水平面具有斜度A。
作为改进,所述斜度A=10°~60°。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冷却管与第二冷却管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承载部固定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上端部均开设有弧形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天奇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天奇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729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