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40775.0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40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胡小东;齐学涛;许勇;王小绒;马多森;慕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庆华民用爆破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B12/46 | 分类号: | F42B12/46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许志蛟 |
地址: | 71002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药 电子点火 弹体外壳 点火引线 远程激发 本实用新型 封盖 管内 底座 高可用性 人身伤害 一端连接 一端设置 固定孔 近距离 可控性 起爆器 激发 穿出 立柱 装药 填充 火药 点火 投掷 部署 建筑物 围墙 穿过 房屋 伤害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弹体外壳、封盖和底座;弹体外壳内设置有电子点火管,电子点火管内一端设置有点火药,电子点火管内另一端连接点火引线,点火引线穿过封盖并穿出底座;弹体外壳内还填充有主装药。本实用新型非致命弹药通过电子点火管、点火引线与远程的起爆器配合使用,使弹药可远程激发,解决了传统非致命弹药近距离投掷时对操作者带来的人身伤害问题,且杜绝了采用传统延期点火激发方式发生的意外自身伤害事件;通过使用固定孔,便于部署安装在围墙、立柱、房屋等建筑物的相应位置,弹药可随时激发,迅速发挥反制作用,适合于部署在警力少或无警力的场所,具有高可用性、高可控性的战术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弹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
背景技术
非致命武器是指利用声、光、电磁、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使人员或武器装备暂时或永久丧失部分或全部作战能力的武器,非致命武器也被称为低伤杀武器、非伤杀性武器等。非致命武器既可对敌方进行威慑压制,又不会造成致命性伤害,因此在常规性的防御护卫、维权执法、反恐处突、救援巡逻等安保任务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反人员非致命弹药是非致命武器的重要成员,使用较多的包括催泪弹、爆震弹、染色弹、橡皮弹等。目前市场上非致命弹药多为枪榴式或投掷式,即通过专用设备发射或作战人员投掷实现弹药的投放,其工作原理是刺激信号激发弹体内的撞击火帽引燃延期药、并通过燃烧或爆炸的方式将装填在弹体内的作用物质激发,实现对敌方的打击。
非致命弹药在国内反恐处突中应用较多,但是非致命弹药的应用仍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传统的非致命弹药采用化学药剂延期点火装置激发,使用时弹药易发生膛炸,对反恐人员造成伤害。此外,反恐人员与恐怖分子近距离对抗时,非致命弹药作用也会对反恐人员造成伤害,不能保障反恐人员的人身安全;
(2)国内非致命弹药按照枪支弹药进行管理,存放于专用仓库或专用保险柜,管理非常严格,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时,不能立即投入使用,往往很难立即发挥反制作用;
(3)传统的非致命弹药激发无专用的设备,实战中当非致命弹药被恐怖分子抢夺时,可轻易被恐怖分子激发,存在弹药丢失、被盗、被抢或流入暴恐分子手中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解决了现有非致命弹药使用时安全性能低、不能快速且远距离激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远程激发非致命弹药,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弹体外壳、封盖和底座;弹体外壳内设置有电子点火管,电子点火管内一端设置有点火药,电子点火管内另一端连接点火引线,点火引线穿过封盖并穿出底座;弹体外壳内还填充有主装药。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
弹体外壳与电子点火管之间还设置有内筒,内筒两端分别通过上定位堵头、下定位堵头与弹体外壳相固接且三者形成密封的高压室,高压室内填充有主装药。
弹体外壳与封盖、封盖和底座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
弹体外壳外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泄放孔。
沿底座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非致命弹药的有益效果是:
a)本实用新型非致命弹药使用电子点火管,可与远程网络系统联合使用,从而形成的数字引信激发模式,解决了传统非致命弹药近距离投掷时,对操作者带来的人身伤害问题,且杜绝了采用传统延期点火激发方式发生的意外自身伤害事件;
b)本实用新型非致命弹药需通过与专用的起爆器联合使用方可起爆,安全可控,即使弹药丢失也不能被非法激发,防止在实战中非致命弹药被反投,确保操作者对弹药的可控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庆华民用爆破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庆华民用爆破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407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